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

明宪宗成化年间 , 江南地区有两个读书人出世 。 一个生于苏州 , 另一个生于余姚 。 苏州人比余姚人大两岁 , 他生性颖利 , 却常与狂生们一起纵酒 , 不事诸生业;余姚人较为愚钝 , 直到五岁才学会讲话 , 但他少有大志 , 喜欢读兵书 , 曾客访居庸、山海诸关 , 遍览天下形胜 。 后来这两人都通过了当地的乡试 , 其中苏州人还得了第一名 , 被称为“江南第一才子” 。
弘治十二年(1499年) , 苏州人与余姚北上进京 , 参加了当年举行的会试 。 结果余姚人及第得进士 , 开始步入仕途;而苏州人却因牵连泄题案 , 被贬黜为小吏 , 他不肯接受这样的判罚 , 宁愿决意于仕途 。 这一年 , 苏州人三十岁 , 余姚人二十八岁 。 弘治年间 , 余姚人历任工部、刑部与兵部 , 还主持江浙与山东地区的乡试 , 在官场中如鱼得水;苏州人在考试失败后 , 落魄还乡 , 生了一场大病 , 而且还休掉妻子 , 从此以卖画为生 。 正德初年 , 余姚人受到奸臣的构陷 , 贬居龙场 , 悟得了良知之学 , 将孔门发扬光大;苏州人则日夜纵情酒色以自娱 , 与友人谋建桃花庵 , 逐渐信奉佛教 , 自称“六如居士” 。 正德末年 , 宁王宸濠叛乱 , 余姚人仅用三十天就平定了叛军 , 功封新建伯;苏州人则通过装疯卖傻 , 避免了被宸濠所牵连 。
余姚人晚年主政两广 , 收纳门徒 , 布传心学 , 成一代宗师 。 而苏州人晚年却在穷困潦倒中落魄地死去 , 他在《临终诗》里表达了坦然的态度 , 认为活着既然如此的痛苦 , 那么死亡也就变得无所谓了:
生在阳间有散场 , 死归地府又何妨 。
阳间地府俱相似 , 只当漂流在异乡 。
这名苏州人就是唐寅 , 字伯虎;余姚人则叫王守仁 , 号阳明 。 就因为那次科举考试 , 他们的人生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唐寅一失足而坠入深渊 , 阳明一落足而立德立功与立言 。
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
文章图片
唐伯虎(1470-1524)与王阳明(1472-1529)
唐伯虎最初并无意于功名仕途
在唐寅死后 , 他生前的挚友祝枝山写了一篇《唐伯虎墓志铭》 , 介绍这位在人间中漂流了一生的诗人 。 据祝枝山回忆 , 唐伯虎天性颖利 , 自小就非常聪明 , 但他并不是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 , 并非年幼时就以擅长写八股文而著称 , 他是另一种类型的天才 。 唐伯虎年少时性格孤僻 , 只喜欢在家里读书 , 几乎从不迈出大门一步 , 甚至连门外的街陌都不曾熟识 。 他没有朋友 , 也不喜欢跟别人说话 。 祝枝山初次与他见面时 , 只是报以沉默 。 直到某一天 , 唐伯虎才赠送了两句诗给这个陌生人 。 祝枝山便借回书的机会 , 劝导这个比自己小九岁的后辈不要过于孤僻 , 所谓“万物转高转细” , 华山虽高 , 却不能形成聚落、城郭 , 一味曲高和寡 , 对自己未必是好事 。 唐伯虎虽然肯定了他的观点 , 并与之交好 , 但仍旧是“一意望古豪杰 , 殊不屑事场屋 。 ”
伯虎的父亲唐广德因经商而致富 , 他希望儿子能参加科举考试以便光宗耀祖 , 为此强迫伯虎读五经之书 。 看到儿子消极的学习态度 , 唐广德预言道:“此儿必成名 , 殆难成家乎?”在父亲去世之后 , 伯虎依然无所事事 , 整日醉心于酒色 , 以写诗作画为乐 , 并不屑于经史 。 祝枝山见状 , 又继续规劝说:“子欲成先志 , 当且事时业” 。 认为世俗皆以科举功名为正路 , 伯虎虽然有自己的梦想 , 但也应循序渐进 , 先通过科举考试后再说 。 唐伯虎无奈 , 只得答应道:“诺 , 明年当大比 , 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弗售 , 一掷之耳 。 ”他承诺会静下心来学习一年 , 如果考试不能合格 , 以后就听从自己的爱好 , 不再执着于功名了 。
结果 , 第二年唐伯虎参加应天府的乡试 , 成功考取了第一名 , 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 满怀期待地参加弘治十二年举行的全国会试 。
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
文章图片
唐伯虎在科举考试中迷失了自我
一场影响人生轨迹的科举考试
明朝时期 , 会试的难度非常大 , 王阳明就曾连续两次落第 。 唐伯虎仅用功一年 , 首次参加乡试便及第 , 这使他声名鹊起 , 获得“第一风流才子”的美誉 , 被寄以厚望 。 主考官梁储读到伯虎的文章 , 就大为赞赏 , 回到京城后还推介给学士程敏政看 , 程敏政便与伯虎通了书信 。 在众人的恭维之下 , 唐伯虎变得飘飘然了 , 他在诗中毫不掩饰自己期望会试及第的野心 , 诗云:
红绫敢望明年饼 , 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扬非古赋 , 上天何以得吹嘘?
在备考的过程中 , 唐伯虎也流露出坚定的意志 , 在《梦》里就写道:
人言死后还三跳 , 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 , 再挑灯火看文章 。
然而 , 他并未意识到那些表面恭维的人 , 其实在私底下是如何的嫉恨自己 。 当时旁郡有个出身于富家的举人 , 名叫徐经 , 他很仰慕唐伯虎 , 请求一同北上赴考 。 根据《明史稿》和祝枝山《墓志铭》的记载 , 当年的主考官正是程敏政 。 徐经通过贿赂的手段 , 成功从程敏政的家仆那里知道了试题内容 , 并泄露给唐伯虎 。 然而这事被一个仇富的人知道了 , 他向朝廷告发程敏政串通徐、唐二人作弊 。 三人被锦衣卫拘捕 , 送往镇抚司拷问 。 据唐伯虎写给文徵明的信中所说 , 拷问的过程非常痛苦 , 即“身贯三木 , 卒吏如虎 , 举头抢地 , 涕泗横流 。 ”不仅受尽皮肉之苦 , 而且导致颜面尽失 。 徐经吃打不过 , 率先招供了 , 伯虎见状也就不再辩解 , 朝廷剥夺了他的考试资格 , 但鉴于其才可用 , 故而想让他担任部邮之职 , 通过从事劳苦的公务来将功补过 。 伯虎认为“士可杀也 , 不可再辱” , 断然拒绝了 , 从此也就断绝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
更为严重的是 , 这场舞弊案导致唐伯虎身败名裂 , 那些曾经恭维过他的人反过来对他百般羞辱、落井下石 。 当一个人的名声被批臭以后 , 接着又是“僮奴据案 , 夫妻反目”甚至“家弟与寅异炊者久矣”等世情冷暖现象了 。 连兄弟都不肯与之同桌吃饭、坚决要分家的人 , 其孤独落魄之程度可想而知 。 这也让唐伯虎看透了人情世情 , 所以他后期的诗可以说主要有三种:一是警醒世俗人心的世情诗 , 二是勘破人生的哲理诗 , 三是为了谋生而题写的应酬诗 。
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
文章图片
受尽冷眼 , 四处飘零
唐伯虎诗中对世情冷暖的感触
“一失脚成千古恨 , 再回头是百年人” , 这是唐伯虎在诗稿中说的一句话 , 而从他写的《与文徵明书》中 , 可以推知这里的“失脚”并不是舞弊案 , 而是指自己放弃了早年的志向 , 误入科举仕途 , 被功名所欺的悲剧 。
在书信里 , 唐伯虎说自从父母亡故后 , 自己不问生产 , 了无牵挂 , 一切皆“可有可亡?付之谈笑 。 ”希望能够像战国的鲁仲连、汉初的鲁朱家那样豪爽任侠 , “言足以抗世而惠足以庇人” 。 他在《题伍子胥庙壁》就抒发了这种豪情 , 诗曰:
白马曾骑踏海潮 , 由来吴地说前朝;眼前多少不平事 , 愿与将军借宝刀 。
然而由于家道中落 , 自己又名闻乡曲 , 被众人认为有不世之才 , 遗之草泽的话显得太过可惜 。 自己也就在众人的赞誉之下 , 决定通过科举到官场去谋一个功名 。 众人见他奇货可居 , 便争相追捧 , 百般交结 。 而当他卷入舞弊案之后 , 人们或是出于误会 , 或是见其失势 , 便还以鄙视及羞辱 。
落魄的唐伯虎经常要“寄口于浮屠 , 日一餐” , 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 , 甚至还为了弟弟而向文徵明乞求“捐狗马余食 , 使不绝唐氏之祀” 。
这种人生之转折 , 让唐伯虎历经人间冷暖、看透世情百态 。 在诗句中他指出世人都是争名谋利之徒 , 追逐利益就是大多数人生活的目的:
世人多被鸡催起 , 自不由身为利名 。 ——《无题》
其次 , 人们都非常的贪婪 , 几乎是永不知足:
世人钱多赚不尽 , 朝里官多做不了 。 ——《一世歌》
最后 , 人们都很狡诈 , 为了争夺利益 , 不惜互相伤害:
他人谋我我谋他 , 冤冤相报不曾差 。 ——《世情歌》
基于对世事的感触与判断 , 唐伯虎在晚年逐渐趋近于佛教 。 一方面他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 另一方面又需要在这样的浊世中生存下去 。 所以就需要一套勘破世俗的人生观及假痴不癫的处事法则 。
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
文章图片
“疯癫”是一种既不向世俗妥协 , 又能在世俗中生存下去的哲学
看透人生之后 , 只能疯癫地活下去
在晚年所写的《解惑歌》中 , 唐伯虎指出“纷纷眼底人千百 , 或学神仙或学佛” , 但世人学仙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求人生之解脱 , 而是要在今生得到长生之术或者来世投个富贵之胎 , 总归脱不了利益二字 。 唐伯虎认为人生之困惑需要我们去解开 , 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向自己的内心中去求索 。 他在诗句中说解惑的地方:
不在西天与东海 , 只在人心方咫尺 。
要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 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 , 除掉前后二十年的幼弱与衰老 , 再减掉一半的睡眠时间 , 真正能够用来感受的人生仅有二十五年而已 。 这二十五年之中 , 烦恼、无聊又占据了大部分 。 如果活着不及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享受到仅有一次的生活 , 那么无休止地奔波又有何意义呢?许多人不明白所谓的快乐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 而是把它给抽象成了钱财与官位 , 然而
官大钱多心转忧 , 落得自家头白早 。 ——《一世歌》
权势与金钱往往带不来真正的快乐 , 反而使人发生异化 , 变成了它们的奴仆 。
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
文章图片
人生如此的短暂 , 应当用来做些什么?
正因为人生短暂 , 能感受生活的时间寥寥无几 , 所以唐伯虎认为自己根本就没心思去与他人争斗 , 他说:
生事事生何日了 , 害人人害几时休 。 冤家宜解不宜结 , 各自回头看后头 。 ——《叹世》
对于那些曾伤害过自己的人 , 只能通过一首《百忍歌》来劝诫自己 , 不要再与其纠缠 。 落第后的唐伯虎“放浪形迹 , 翩翩远游” , 他已不在乎世人的看法了 , 只与几个好友共同营建桃花庵 , 把这个地方当做避世的桃源 。
在历经世情冷暖之后 , “避”字成了唐伯虎的处事法则 , 他自云“年来避世缩如龟 , 净扫茅茨闭竹篱 。 ” 。 既然世人都是贪财好利、乐于争斗之徒 , 与自己志气不相投 , 那么为了减少冲突 , 还是避开他们为好 。 为此 , 他以“疯癫”来作包装 , 在《警世》里就说:“是非入耳君须忍 , 半作痴呆半作聋” 。 伯虎通过装疯卖傻 , 成功避免了卷入宁王造反案 , 躲开杀身之祸 。 这种假装“疯癫”的做法成为他在浊世中活下去的法宝 , 世俗社会将一个有志于成为豪侠的才子逼迫成了疯子 。 因此 , 伯虎在《桃花庵歌》里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叹:
别人笑我太疯癫 , 我笑他人看不穿 。
【疯癫诗人唐伯虎:在看透人生之后,唯有装疯卖傻才能继续活下去】不见五陵豪杰墓 , 无花无酒锄做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