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女思秋士悲,中国诗人的悲剧意识从何而来?

时间是生命的载体 。
为什么“时光容易把人抛 , 红了樱桃 , 绿了芭蕉” , 如此打动人心?
面对生命不居时光流逝 ,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 才是人类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 。
诗人们 , 特别是中国的诗人们 , 对时间极为敏感 , 他们大多对春去秋来夏收冬藏的四季轮回 , 带有一种深深的敬畏 。
事实上 , 时间本无生命 , 四季轮回乃是纯自然行为 。 但是中国的诗人们 , 硬是从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 , 看到了人类从青春勃发到皓首苍颜的生命衰老的过程;硬是从繁花似锦想到了“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 , 如今无人堪摘”;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想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 。 浑不似西方的诗人 , 面对生命面对未来的礼赞:“冬天来了 , 春天还会远吗”的热烈 。
春女思秋士悲,中国诗人的悲剧意识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以农为本的中国人 , 似乎从一开始就有伤春悲秋的意识 。 因为 , 时间总是与收成、与生命紧密相连 。 所以 , 伤春悲秋的意识 , 实际上也是我们对生命的悲剧意识 。
在中国哲学中 , 生命的悲剧意识由来已久 。 纵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 , 面对奔腾不息的大川 , 依然伤感地慨叹“逝者如斯夫” 。 更别说一贯以冷眼看世界的道家的庄子了 。
庄子曾经说 , 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个悲剧 , 是不自由的 , 因为人永远无法摆脱物质的羁绊 。 人类永远无法摆脱被“屠杀”的悲剧 , 因为按照庄子的说法 ,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神射手后羿的射程之内 , 你被射中了 , 那是必然;你没有被射中 , 那只是暂时的偶然 , 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射中的结局 。
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上来考察 , 我们发现伤春悲秋的意识 , 首先来自于《诗经》 , 来自于南方的《楚辞》 。
按理说 , 春天里万物勃发草长莺飞杂花生树 , 生命散发着荷尔蒙的味道 , 秋天天高云淡意味深长 , 我们应当欢喜才对 , 起码也是淡淡的小欢喜 , 为何我们会伤春悲秋呢?
我们先来看看《诗经》中的春天 。 《采薇》中写道: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 , 载渴载饥 。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
这大概是最早表达伤春情绪诗篇了 。 在诗中 , 杨柳依依的春天竟然成为诗人悲伤的起点 , 中国人的伤春情绪似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
那么屈原呢?他是个极为坚强的人 , 为了楚国他操透了心、伤透了心 , 但他仍然宣称自己要“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这样一个狠角色 , 会不会有伤春悲秋的情绪呢?
有!
屈原在《招魂》中写道:“朱明承夜兮 , 时不可以淹 。 皋兰被径兮 , 斯路渐 。 湛湛江水兮 , 上有枫 。 目极千里兮 , 伤春心 。 魂兮归来 , 哀江南!”
屈原的“目极千里兮 , 伤春心” , 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绝望 , 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 。 屈原在离骚中说得更加明白:“日月忽其不淹兮 , 春与秋其代序 。 惟草木之零落兮 , 恐美人之迟暮 。 ”
原来 , 屈原从春天花木繁茂的背后 , 看到了生命由盛而衰的悲剧 。 人们最不能承受的东西 , 就是美好的东西被摧毁 。 人类最大的悲剧其实不是必然走向死亡 , 而是英雄末路与美人迟暮 , 是留不住四季变化的时间 。 所以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 , 朱颜辞镜花辞树” 。
屈原的伤春 , 到了弟子宋玉那里 , 就变成了悲秋的情绪 。 宋玉在《九辩》中诗意地写道:“悲哉 , 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憭栗兮若在远行 ,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 ”
春女思秋士悲,中国诗人的悲剧意识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原来 , 诗人们从秋天草木摇落中看到了生命的大结局 。 人非草木 , 但人亦是草木 , 草木会老去 , 但也会“一岁一枯荣” , 但是生命只有一次 。 这就带来了对生命的留恋 , 而对生命的留恋 , 又必然推导出诗歌的另外一个主题——留住青春及时行乐 。
及时行乐的思想 , 总会在最悲伤最黑暗时代集中爆发 。 魏晋南北朝时的《古诗十九首》中 , 及时行乐的思想比比皆是 。 “人生忽如寄 , 寿无金石固 。 万岁更相迭 , 贤圣莫能度 。 服食求神仙 , 多为药所误 。 不如饮美酒 , 被服纨与素 。 ”
这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还带有一定的理性主义的成分 , 它告诉人们 , 服药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 而在另外一首诗中 , 诗人似乎有点破罐子破摔了 。 “生年不满百 , 常怀千岁忧 。 昼短苦夜长 , 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 何能待来兹?”
所以 , 中国诗人们伤春悲秋的情绪 , 虽然来自于《诗经》、《楚辞》 , 但人们对留不住的时间留不住生命的悲剧意识 , 早已经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 。 无论你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 还是叱咤风云的钢铁直男 , 都逃不过伤春悲秋的罗网 。
而伤春悲秋的悲剧意识 , 一旦与最擅长抒情的词结合起来 , 那悲伤的情绪就弥漫了整个宋词的江湖 。
南唐的宰相冯延巳位极人臣 , 但他的词中的伤春之情就很明显: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 , 惆怅还依旧 。 日日花前常病酒 , 敢辞镜里朱颜瘦 。
河畔青芜堤上柳 , 为问新愁 , 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 , 平林新月人归后 。
冯延巳焦虑什么?原来他焦虑的是“镜里朱颜瘦”!
号称是词人宰相、太平宰相、“悠游富贵五十年”的晏殊 , 同样免不了生命的无可奈何:
一曲新词酒一杯 , 去年天气旧亭台 。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晏殊无可奈何 , 其实说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 就是生命太过短暂 , 真正快乐的日子倏然而逝如白驹过隙 。
魏晋时代的流行书《列子》中说:“百年 , 寿之大齐 。 得百年者千无一焉 。 设有一者 , 孩抱以逮昏老 , 几居其半矣 。 夜眠之所弭 , 昼觉之所遗 , 又几居其半矣 。 痛疾哀苦 , 亡失忧惧 , 又几居其半矣 。 量十数年之中 , 然而自得 , 亡介焉之虑者 , 亦亡一时之中尔 。 ”
杨朱认真计算了人的一生 , 算下来人的一生 , 真正快乐的时间 , 连一天都没有 。
这也太悲催了!
春女思秋士悲,中国诗人的悲剧意识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所以 , 在以悲剧为主的宋词的抒情中 , 充满了劝人及时行乐的诗篇 , 哪怕是被我们看来道德文章皆有可观的耿介之臣 。
晏殊说 , “满目山河空念远 , 落花风雨更伤春 , 不如怜取眼前人”;
红杏尚书宋祁说 , “浮生长恨欢娱少 。 肯爱千金轻一笑 。 为君持酒劝斜阳 , 且向花间留晚照”;
欧阳修说“人生自是有情痴 , 此恨不关风与月” , 所以要“行乐直须年少 , 樽前看取衰翁”;
柳永的就很黄横暴力 , “镇相随、莫抛躲 , 针线闲拈伴伊坐 。 和我 , 免使年少 , 光阴虚过”;
苏东坡的比较积极高雅 , 其实也是劝人喝酒及时行乐:“休对故人思故国 , 且将新火试新茶 。 诗酒趁年华”;
南宋词人朱敦儒说得更加直白 , “日日深杯酒满 , 朝朝小圃花开 。 自歌自舞自开怀 , 无拘无束无碍 。 青史几番春梦 , 黄泉多少奇才 。 不须计较与安排 , 领取而今现在” 。
【春女思秋士悲,中国诗人的悲剧意识从何而来?】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 , 无论是位高权重还是沉沦下僚 , 无论是国家的兴与亡 , 文人们的伤春悲秋意识 , 总是隐藏不住 , 它就像李后主笔下的离愁 , “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