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革元朝宫廷礼仪制度:使得元朝早期政局稳定、天下归心( 三 )


@忽必烈改革元朝宫廷礼仪制度:使得元朝早期政局稳定、天下归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怯薛是蒙古语中“宿卫”的意思 , 其职能有近卫亲军、宫廷伺候、行政差遣等 。怯薛近臣分为四个部分 , “三日一次轮流入直”由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四家世代分掌 , 号称四怯薛太官)
除了这些新增的内容外 , 蒙古宫廷的旧有礼节 , 尤其是在斡耳朵中宴饮、聚会的一系列规定 , 仍然要遵守 。
公服入朝和不许“阑入是元朝宫廷礼仪制度快速发展的体现 , 它们的出现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于宫廷礼仪制度的重视 。公服入朝和不许“阑入分别体现了朝堂以及皇宫两个不同方面的礼仪制度发展 , 可以看出元朝宫廷礼仪制度在不断完善 。四、受儒家礼仪影响的元朝皇帝与宗教领袖之间的礼仪关系
在与吐蕃宗教领袖的交往中 , 有些礼节不好处理 。元朝皇帝就尊吐蕃宗教领袖为帝师 , 帝师自然不能像臣民一样向皇帝俯首跪拜;皇帝作为一国之尊 , 也不能屈居帝师之下 。
@忽必烈改革元朝宫廷礼仪制度:使得元朝早期政局稳定、天下归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八思巴会见忽必烈壁画
忽必烈在即位之前 , 拜吐蕃萨斯迦派教主八思巴为师 , 听从察必的建议 , 同意“听法人少时 , 上师可坐上座 , 吐蕃之事悉听上师之教 , 不与上师商量不下诏书 。其余大小事项 , 因上师心慈 , 难却别人之请 , 不能镇国 , 上师不必过问” 。
忽必烈即位后 , 以八思巴为帝师 , 仍然奉行这一原则 , “于是帝师之命 , 与诏敕并行于西土 。百年之间 , 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 , 无所不用其至 。虽帝后妃主 , 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 。正衙朝会 , 百官班列 , 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 。(见于《元史·释老传》)
元朝受藏传佛教影响极深 , “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 , 方正大宝 。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 , 译语谓之'暖答世”,后来成了元朝的“国俗”
@忽必烈改革元朝宫廷礼仪制度:使得元朝早期政局稳定、天下归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八思巴谒见忽必烈
给皇帝以及皇室成员讲授经、史的儒师 , 也受到尊重 , 到元朝中期形成了固定的“经筵”制度 。讲解者均设专席 。
顺帝朝时 , 又专为太子开设端本堂 , “以处太子讲读” 。"端本堂虚中座 , 以俟至尊临幸 。太子与师傅分东西向坐授书 , 其下僚属以次列坐 。”皇帝、太子受业时,禁止侍从大声喧哗扰乱 。
虽然儒学的地位在元代低于佛法 , 但“隆师重道”在宫廷礼节中还是不可动摇的 。五、宣敕、诏旨、印章制度等革新 , 体现了元朝宫廷礼仪制度的完善
元代的诏旨 , 有汉文、蒙古文两种 。蒙古文诏书 , 都被“硬译”成汉文 。原文用汉文写成的诏书 , 格式与唐、宋诏旨大致相同 。经过硬译的诏文 , 则另有一套格式 。诏谕吐蕃的诏书 , 又略有不同 。由于史料欠缺就不一一介绍了 。
对官员的宣敕(文书) , 入元后也有了一定的规定 。“元之宣敕皆用纸 。一品至五品为宣,色以白;六品至九品为敕 , 色以赤 。虽异乎古之诰敕用织绫,亦甚简古而费约 。”偶尔还有“天子特以御罗亲书墨敕”召老臣赴阙 , 则被视为殊荣 。
到了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七月 , 又制订了御宝制度(印章制度) , 一品、二品用玉 , 三品至五品用金 。有史料记载‘皇帝行宝者,即位时所铸,惟用之诏诰,别铸宣命金宝行之” 。
至元六年四月 , 元朝制造玉玺大小有十钮 。诸王、官员的印章也相继制造颁发 。印章的等级不同 , 同以表示所持者身份的高低 。“一品衙门用三台金印 , 二品、三品用两台银印 。其余大小衙门印 , 虽大小不同 , 皆用铜 。其印文都是用八思麻(即八思巴)帝师所制蒙古字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