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蜀道难》三位西南联大教授在成都的遗憾

成都■《蜀道难》三位西南联大教授在成都的遗憾
图片

梅贻琦
成都■《蜀道难》三位西南联大教授在成都的遗憾
图片

罗常培
成都■《蜀道难》三位西南联大教授在成都的遗憾
图片

郑天挺
成都■《蜀道难》三位西南联大教授在成都的遗憾
图片

梅贻琦在成都住招待所的账单 。
成都■《蜀道难》三位西南联大教授在成都的遗憾
图片

1937年 , 抗日战争暴发 , 一些重要学校、文教机关、学术团体及科研机构也纷纷内迁 。 据史料记载 , 内迁大西南的高等学校共有50多所 , 其中内迁四川的有40余所 , 如迁重庆的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 , 迁成都的金陵大学、齐鲁大学 , 迁宜宾李庄的同济大学 , 迁乐山的武汉大学 , 迁三台的东北大学等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 , 经过辗转数地 , 最终也落户到李庄 。 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 , 要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设校在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即西南联大 。

入蜀日记只有梅贻琦的完整传世
西南联大在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三常委的联合主持下 , 前后存在了八年零十一个月 , 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教学力量 , 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 已成为近代教育史上一段馨香佳话 。
1941年5月 , 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总务长郑天挺、中文系及师院国文系主任罗常培三人 , 先后从昆明飞重庆 , 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入蜀公干 。 他们此行的目的 , 是赴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洽西南联大的校务 , 并到中美庚款董事会接洽公务;走访沙坪坝中央大学、歌乐山中央研究院;又过泸州 , 转叙永 , 商洽西南联大分校事宜;再赴李庄参观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 , 并审查北大文科研究所任继愈、马学良、刘念和三位毕业生的论文 。 随后转道成都 , 走访武汉、四川、华西、齐鲁、金陵各大学 , 顺便查看北大、清华两校的毕业同学在各地的服务状况;最后又回重庆;直到8月23日(梅贻琦、郑天挺)、26日(罗常培)先后飞回昆明 。
79年前 , 西南联大的三位教授来到巴蜀之地公干 , 他们是如何出差 , 又是如何在工作之余游山玩水的?从他们的工作、游历细节 , 我们也可以窥见消逝的时光 。
民国时代 , 很多人都有记录自己的书写方式 , 那就是写日记 。 著名的学人日记如《黄侃日记》《胡适日记》《顾颉刚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邓之诚日记》等 , 都因人物重要 , 时间跨度长 , 记载较详细 , 不仅成为“个人的生命史”(顾颉刚语) , 更为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佐证 , 历来为学界所重视 。 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三位 , 也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 这次入蜀 , 三人都有详细的日记 。 可惜三个人这三个月的日记 , 今天只有梅贻琦的是完整传世的 , 而郑天挺与罗常培这三个月的日记 , 都已付诸一炬 , 非常可惜 。

“蜀道难”但寻找美食并不难
罗常培留下了抗战时期这一段历时三个月的入川学术文化考察之旅 , 日记整理而成《蜀道难》 。
从引用李白的《蜀道难》为序言 , 罗常培说 , 这一回饱尝了现代蜀道的艰难:“这次的旅程经过了东川、西川和川中、川南的大部分 , 行期延长到三个多月 。 所用的交通工具一共有九种:最进步的是飞机 , 最原始的是鸡公车 , 介乎两者之间的还有小汽车、木炭汽车、酒精卡车 , 轮船、柏木船 , 黄包车 , 滑竿等等……”
《蜀道难》之第十三节 , 拿成都比北平 , “到四川后所经过的城市 , 我最喜欢的是成都 , 因为它除去城圈子不很见方 , 街道稍嫌纡曲以外 , 有好些地方都像我的故乡北平 。 比如春熙路的繁华像王府井(600859,股吧) , 玉龙街的风雅像琉璃厂 , 打金街像廊坊头条 , 少城像后门里头 , 薛涛井和陶然亭的风格相近 , 草堂寺和松筠庵的规模仿佛 , 华西坝一带简直是具体而微的成府或清华园 , 只有武侯祠的地方色彩特别浓厚 , 在北平一时还找不出适当的对照来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