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清曾迁移一部分云南白族人到黑龙江担任“站人”


作者 徐洪明 姜希俊
(作者分别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他拉哈镇党委副书记 。 )

黑龙江大清曾迁移一部分云南白族人到黑龙江担任“站人”
本文插图

(图片于网络)
根据史料记载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 清廷为加强北部边防 , 便于京城和边境联系 , 补充边防军需 , 抗御沙俄侵略 , 从吉林(乌喇)到瑷珲建驿道计一千七百余里 , 设驿站二十五个 。 把被俘的吴三桂部卒送往各驿站充当站丁 , 传递文书、谕旨、奏折等 。 居住在他拉哈、多耐(太和)的二十二户站人的祖先均有口头密传为云南大理府“民家人”(即1956年国家民委认定的白族人) 。 代代相传已有三百多年 。 1999年、2000年笔者两次随赴云南考察组 , 带着站人的期望 , 到云南做了详细的考察 , 我们沿着站人祖先北迁的古道逆向走访了河北承德、山东蓬莱各地 , 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 。 然后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 , 并在大理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 , 考察获得了成功 。

黑龙江大清曾迁移一部分云南白族人到黑龙江担任“站人”
本文插图

(图片于网络)
一、驿站、站丁及婚配
(一)驿站建立的经过 。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入关 , 编入八旗的东北各部族相继入关 , 东北防务削弱 , 沙俄乘机侵入占领我尼布楚、雅克萨等地 , 三藩平定后康熙帝决定武力驱除沙俄 。 公元1682年巡盛京谒陵祭祖 , 巡宁古塔将军驻地吉林乌喇(吉林市)视察东北边防 , 并令有关部门做好反击侵略的准备 , 1685年命藩院侍郎明爱向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站 。 根据清实录记载 , 七月壬申 , 先是郎中包奇等奏 , 自吉林乌喇至黑龙江计丈量共一千一百九十五里 , 应设十四驿 。 上谕:驿递关系紧要 , 凡丈量当以五丈为度 , 今程途太远 , 令包奇等再驰驿前往详加丈量 。 至是包奇等奏 , 自吉林乌喇城 , 以五尺细丈 , 共一千三百四十里 , 应设十九驿 。 上令如议行 。 复令每驿站壮丁 , 并拨什库三十名 , 马二十匹 , 牛三十头 , 壮丁自盛京、宁古塔所辖各驿柳条边派出 。 马牛令盛京户部照数采买送往 。
(二)两地站人的祖籍 。
站人多为被平定的三藩部卒 。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平息八年之久的“三藩”叛乱 , 千余户降服部卒及家属被发配到东北的盛京吉林地区的边台驿站充当站丁、台丁 。 站丁、台丁之云南人 , 即康熙年间平藩后被俘的吴三桂部卒 , 编管盛京兵部往边台驿站
充当苦役 , 当时由云南拨来884户 , 有的在边台守边挑壕 , 有的在驿站传递文书 。
(三)站丁的婚配经过 。
雅克萨之战前为传递文书 , 这些降卒部分从盛京吉林至黑龙江各驿站充当站丁 。 设站之初 , 站丁多未成家 , 康熙二十九年调查 , 各站无妻站丁205人(茂兴2人 , 古鲁9人 , 他拉哈6人??) 。 经请户部研究后认为驿丁皆为官差不可无妻 , 故制定买妻办法 , 每无妻男丁银30两 , 计拨银11460两 , 以使站丁子孙相传 , 保持驿道畅通 , 加强边防 , 每站居人多者百家、少者数十家 。 站人被分到驿站后编入汉军八旗 , 使站丁终身化 。
二、驿站制度的建立
(一)对站丁的约束 。
清朝廷一方面解决站丁妻室 , 并在口粮开荒给予资助;另一方面又严格规定站丁有“三不准” 。 不准当官 , 最大当笔帖书或领催;二不准科考;三不准离开驿站百里 , 越百里者为叛逃、死罪 , 有“南去百里砍头 , 北走千里不问”之说(南去即指逃回云南) 。 到光绪末年废除驿站设立文报局 , 站丁还籍于民 。
(二) 站丁 有关制度的建立 。
顺治 年问 开始在盛京吉林设驿站 , 到康熙年问已形成一套驿站制度;驿站每天都要求轮值站丁骑马送文书到下一站 , 俗称“骑马跑文书” , 紧急文书 , 在文书袋上插有火速标志 , 在站上换马不换人 , 疾驰几站再换 , 到达目的地时往往马即倒毙 , 人也晕倒 。 如出现问题按站追查 。 站丁徭役繁重 , 生活贫苦 , 有“星夜关山驰古道 , 云南远配嫩江稍”的诗句 , 是当年站人充当站丁艰辛的真实写照 。 站丁不挣薪饷 , 只发少数口粮 , 以后口粮也不发了 , 靠役使官拨耕牛在指定点——站周围八里的土地上开荒种地 , 自给自足 , 称之开荒占草 , 地为站丁地 , 不纳租赋 。 初立站时 , 站丁挖洞而居 , 俗称土窖子 , 后置房子 , 站丁忙于公务 , 开荒种地 , 操持家务由妇女承担 。 咸丰后 , 关内移民垦殖日繁 , 驿站人口日众 。 他拉哈站4800人 , 站人3900人 , 有王、徐、姜、曹、范、林六姓 , 王、徐、姜为大户 , 太和(多耐站)3200人 , 站人2400人 , 有李、王、彭、丁等姓 , 王、彭、李为大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