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母档案|子女大多患有精神障碍,多数母亲务农( 二 )


2015年 , 北大学生吴谢宇在福州家中杀害母亲 , 逃亡4年后被捕 。 图源网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 “法不容情”的严惩却极为困难 , 这层关系却成为被告人争取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依据 。 辩护理由通常是:案件由家庭内部矛盾引发 , 被害人与被告人是母子/母女关系 , 社会危害(指危害家庭外的社会)和主观恶性小 , 应酌情从宽处理 。 在大多数判决中 , 法庭对这点予以认同 , 许多判决书最终提到“鉴于本案系家庭纠纷引起……对被告人从轻处罚” 。家庭矛盾引发的弑母案件 , 法官的判决需要在社会危害程度和人伦道德的层面权衡利弊 。 2018年江苏徐州的一起杀母案中 , 对这种家庭矛盾和血缘关系所引发的纠纷曾有两次不同的认定 。 时年40岁的李建筑婚姻不顺 , 迁怒于幼时母亲离家出走 , 最终持刀杀死母亲 。 原审判决认为 , 这位被杀母亲未尽抚养义务 , 对案件发生负有一定责任 , 最终被告人李建筑被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 , 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被告人李建筑提起上诉 , 要求从轻判处:“本案是家庭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杀人案件 , 被害人对本案的发生负有一定责任 , 系精神受到刺激后的激情犯罪而非预谋犯罪 , 原审判决量刑畸重”。1年后 , 终审裁定书矫正被害人对案件负有责任的认定:“虽是家庭矛盾纠纷引发 , 但被害人是李建筑的亲生母亲 , 年轻时遭受家暴出走 , 未尽养育之责并非不愿而是不能……李建筑杀害母亲 , 有违人伦 , 应予以严惩 。 ”最终驳回上诉 , 维持原判 。动机经年累积的小矛盾常常点燃了造成悲剧的导火线 。有的源于日常争吵 。 38岁的李明义对母亲常年在家喝酒 , 好吃懒做的习惯不满;56岁的陈清华因精神状况待业 , 被母亲责骂懒惰;猪偷吃了家里谷地的洋芋 , 30岁的沈康受母亲责骂、萌生杀意……还有的因为金钱和赡养责任的纠纷 。 广西柳州40岁的阳清江未获得政府拆迁补偿安置房 , 迁怒母亲偏心;不愿意和62岁的母亲一起生活 , 黑龙江双鸭山人赵万将母亲载到树林勒死;最极端的案件是 , 为了获得10多万保险赔偿金 , 吉林乾安县30岁的男子刘林义毒死了母亲……有一些悲剧早已显现端倪 。 根据判决书的证人证词 , 部分母亲受害人此前曾遭受过儿子/女儿的暴力行为 。 因为吸毒、金钱、疾病、琐事等 , 有的子女时常对他们的母亲施以暴力 。 朝鲜族老人崔银姬生前曾被儿子姜顺龙拿刀架在脖子上要钱 , 她曾跟别人说 , “如果有一天自己死了 , 就是被姜顺龙打死的 。 ”还有一些悲剧“积怨已久” 。 通过证人证词 , 许多母子/母女之间的矛盾似乎难以调和 。 它可能来源于被告童年的心理阴影 , 也可能影响过被告的人生选择 。 积怨随时间加深 , 直到惨案发生 。 被告人陈振觉得自己从小缺少母爱 。 在他出生一个月零四天时 , 母亲就离开了 。 2012年母子重聚 , 陈振已22岁 , 时日渐长 , 两人常因放羊的事争吵 。 2014年 , 一次争吵过后 , 陈振心生委屈 , 一怒之下杀了母亲 。山东青岛人王玉欣幼年时被送养 , 遭抛弃辗转多地才回到母亲身边 。 她记恨此事多年 , 在母亲的介绍下 , 王玉欣和第一任丈夫结婚 , 之后离婚 。 她将种种不顺归咎母亲 , 多次萌生杀意 。 2013年9月26日 , 趁母亲午睡 , 父亲外出 , 她将母亲勒死于家中 。 判决书称 , “王玉欣仅因生活琐事即预谋弑杀生母” , “行为罔顾伦理 , 情节恶劣 , 主观恶性及社会危害性均较大” 。 最终 , 王玉欣被判处死刑 , 缓期二年执行 ,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杀母档案|子女大多患有精神障碍,多数母亲务农
从证人证词中可见 , 许多母子/母女之间的矛盾似乎难以调和 , 图文无关 。 图片来源:东方IC在靖边埋母案中 , 嫌疑人马某某有过类似遭遇 。 他幼年时父亲过世 , 12岁母亲改嫁到甘肃 , 他从小由叔父带大 。另一位时年54岁的女性被告人李敏 , 和王玉欣截然相反——它源于极端的爱 。 根据证人证词 , 李敏对“对母亲很好” , “经常给母亲洗衣服、送吃的” 。 2016年2月 , 李敏86岁的母亲疑似感染传染病 , 李敏被同居对象责怪 “成心要害我们” 。 李敏想一死了之 , 放心不下母亲 , 留下遗书“对不起大家 , 妈妈我带走了……”和母亲一起服下安定药 。 被抢救回来的李敏 , 被指控为故意杀人罪 , 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多份判决书提到 , 被告人称长期遭受母亲责骂 , 案发当时因为情绪“承受不了母亲吵闹” , “想让母亲闭嘴” , 故而实施犯罪行为 。 事实上 , 将这些争吵、贪婪、爱恨引向死亡之路的关键 , 是被告人的精神状况 。34起案件中 , 至少有20名被告人曾被认定患有精神障碍 , 包括偏执性精神分裂症、复发性抑郁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 , 占比超过五成 。 其中14名被告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具备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 在一篇名为《故意杀人罪刑事处罚实证研究》的论文中 , 从2012年到2016年 , 1657起故意杀人案件中 , 认定为精神障碍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案件仅占3% 。有3名被告尽管对母亲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 , 但他们不负有任何刑事责任 。 在法定程序上 , 这些人被评定为不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 他们因为精神健康状况 , 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无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 多数情况下 , 法庭认定他们可能持续危害社会 , 被要求强制医疗 。案中人这些对母亲施暴的人 , 年纪最小的是1996出生的宋飞 。 因交通事故受到惊吓 , 他患有双向情感障碍 。 2018年6月8日 , 当他挥刀指向母亲时 , 他的母亲说:“儿子 , 你别杀我” 。 宋飞自述当时内心烦躁 , 控制不住 , 只想发火出气 , 最终将剪刀刺向母亲颈脖处 。宋飞母亲逃跑得救 , 被鉴定为轻伤二级 。 这位母亲和宋飞的父亲一起 , 出具谅解书和从轻处罚申请书 , 请求对宋飞从轻处罚 。 最终宋飞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 缓刑五年 。犯罪年纪最大的王伦 , 时年61岁 , 他同样得到亲属谅解 。 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 , 在这类具有血缘关系的案件中 , 家庭其他成员出具谅解书的动机会更为纯粹 。 34起案件 , 7起案件得到亲属谅解 , 另有2起犯罪未遂案件 , 受害人亲自为施害人的精神状况作证 , 以求轻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