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名气大的角儿,受的罪就越深( 二 )

越是名气大的角儿,受的罪就越深
程砚秋 , 《费宫人·刺虎》03父亲的音乐修养父亲创腔之初主要得益于王瑶卿先生 , 凡罗瘿公先生编撰之新剧 , 在声腔音乐设计和导演方面 , 均赖王大爷亲自指导和把关 。 罗公辞世后 , 金仲荪先生继承罗公未竟之《碧玉簪》一剧 , 其编导设计已不假手于人 , 而由父亲“另起炉灶”独立进行创作了 , 因为当时连买罗瘿公面子的王大爷对父亲的态度也变得冷淡和疏远了 , 说《碧玉簪》这种本子只能拿到天桥去演!梨园界不少人都等着看程砚秋失去罗瘿公这座靠山之后 , 定会丢人现眼 , 从此完活!所以父亲才有重打锣鼓另开张之说 。 父亲的老伙伴吴富琴先生曾回忆道 , 罗瘿公编制的最早本戏《龙马姻缘》和《梨花记》在唱腔上仍按“以字行腔”的旧法 , 以后《红拂传》等一系列新剧则按“以字生腔”的新法设计 , 故新腔迭出 。 《碧玉簪》即是父亲按照“以字生腔”的原则独自设计编腔导排的第一出新戏 , 它也是程派艺术形成的重要标志 。父亲虽深通音律 , 然他没有机会接受现代音乐教育之训练 , 故对五线谱或简谱仍不熟稔 , 记得也多是工尺谱 , 所以他极想同马思聪先生合作 , 希望他参加京剧音乐现代化的工作 , 为此父亲把他从意大利买回来的一把著名的小提琴送给了马先生 , 父亲常说无论是周昌华或钟世章这些被他一手培养起来的琴师 , 都比不上名琴师杨宝忠 , 杨先生会拉胡琴又善于小提琴 , 能工尺谱又能记五线谱 。越是名气大的角儿,受的罪就越深
程砚秋关于父亲的音乐修养 , 吴祖光曾回忆到 , 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与音乐家盛家伦先生颇知交 , 常去东单芳嘉园探望盛家伦和吴祖光等 。 祖光曾提议由家伦以口哨吹出一段西洋歌剧的主旋律 , 请父亲当场将这旋律变成京剧的板腔体式旋律 。 盛哼了一段 , 父亲静聆之后 , 没有超过五分钟便将这旋律化成京剧的曲调 , 令祖光大感惊异 , 敬佩不已 。 父亲在音乐修养方面确实已达到炉火纯青地步 。1957年父亲赴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后回到北京时 , 我正从苏联返京休假 。 父亲风尘仆仆地一进家门 , 便问我道:“《世界青年进行曲》的主旋律很美 , 是不是这样……” , 说着他便边走边哼了一段 。 我说是这样的 。 他说:“把这主旋律变化一下可用于京剧唱段的” , 说着边走边思索着 , 去宽衣休息了 。与其他行当、流派的合作也是如此 。 据我二哥永源回忆 , 父亲同杨宝森先生有莫逆之交 。 1956年 , 宝森先生在天津处境很不好 , 心情和身体均欠佳 。 父亲与杨先生商量决定合作 , 将老两位的对儿戏都灌成唱片 , 一方面可以把两位的拿手剧目流传给后代 , 另一方面也可给宝森增加些经济收入 。 永源兄见父亲整日拿着二胡琢磨《武家坡》的青衣唱腔 , 父亲说杨先生的老生唱腔有许多新的创造 , 自己也不能守着老腔不变 。 有时拉一段腔让永源听 , 问他好听不好听 , 像不像京剧唱腔的味道 , 直到得到肯定的回答 , 这才放下二胡休息 。 谁料到重病在身的杨先生与父亲录完了《武家坡》便一病不起 , 没有多久就病故了 , 仅隔一个月 , 父亲也撒手西去 , 《武家坡》遂成了老两位的最后绝唱了!父亲真正是全身心地扑在艺术研究上 , 他真的是时时刻刻能将凡能与京剧艺术搭上界的世间万物 , 从容化之并变为自己民族的东西 , 这便是学贯中西、博通今古艺术大师的庖丁解牛“以技进乎道”的真本领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