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幸福观” 如何抚慰现代人?

幸福“幸福观” 如何抚慰现代人?
图片

罗素与第二任妻子多拉·勃拉克看孩子们嬉戏 。
幸福“幸福观” 如何抚慰现代人?
图片

《幸福之路》作者:(英)伯特兰·罗素译者:傅雷版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幸福“幸福观” 如何抚慰现代人?
图片

《罗素论幸福人生》作者:(英)伯特兰·罗素版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2月
20世纪上半叶 , 大哲学家罗素站在现代生活的起点 , 直面现代人的焦虑与困境 , 思考有关现代人的幸福生活问题 。 他的幸福观没有抽象的哲学思考 , 只有深入浅出的经验之谈 。 正如他所说 , 他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去研究何为幸福 , 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的普通人的身份去书写 , 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 , 表达出世人谋求幸福的心声 。
2020年的今天 , 比之100年前的人们 , 我们的困惑一样都没少 , 反而加倍递增 , 罗素富有实践意义的幸福观穿过岁月的屏障 , 依然掷地有声 。
如何化解现代人的精神疲惫?
何为幸福?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 。 对于伊壁鸠鲁学派来说 , 人只有去掉灵魂中不必要的欲望 , 才能幸福;在斯多亚主义者看来 , 刹那幸福即是永远幸福;在康德那里 , 幸福是“对自己的状态的满足” , 又与内心的道德律令息息相关;对加缪来说 , 幸福就像西西弗斯那永远无法抵达的终点 。 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 , 从叔本华到加缪 , 再到后现代的理论家们 , 对幸福的思考几乎伴随着整个西方哲学史 , 幸福问题是哲学家们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 。
罗素批判性地继承了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幸福思想 , 并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 。 他对幸福的思考 , 贯穿于对政治和宗教的思考中;他对幸福的追问 , 也奠定了他的道德哲学体系 。
罗素的幸福观集中体现于《幸福之路》一书中 , 他写下此书时 , 正是20世纪30年代 , 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 尽管人们的生活早已驶离了上帝宰制的码头 , 然而 , 人们所谓的“幸福”还是和对上帝的信念息息相关 , 罗素批判压抑人性的宗教道德准则 , 认为人之幸福未必与宗教信仰有关;与此同时 , 面对工业的发展 , 一战的满目疮痍 , 罗素开始思考人之幸福的要素 。 罗素对幸福问题的重视 , 与他对宗教和政治的思考 , 以及他的反战经历紧密相关 。
在罗素看来 , 现代人不幸的来源有两个 , 一是社会制度 , 二是个人心理 。 社会制度问题不是罗素幸福观谈论的重点 , 相反 , 罗素认为 , 人的不幸福往往来自错误的伦理观、道德观和思维习惯 。 罗素认为 , 有时压倒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大问题 , 而是小情绪 。 现代生活节奏之快 , 竞争之过度 , 常常令人有倦怠感 , 除却身体的疲惫 , 精神疲劳才是困扰人的主因 。 罗素认为 , 现代人的精神疲劳主要由焦虑引起 , 面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 人们总是辗转反侧 , 殚精竭虑 , 陷入焦虑的漩涡 , 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 罗素认为 , 现代人之所以如此 , 一是因为操心已成为现代人的习性 , 另外 , 则是因为人们不愿面对恐惧 , 直面困境 。 在现代人焦虑的问题上 , 罗素提倡一种精神自律 , 他认为 , 人们应该真正直面问题 , 尝试找到解决办法 , 不然就暂时放下 , 过多思考反而于事无补 。
如果说在解决焦虑的问题上 , 罗素的办法有些老生常谈 , 那么他对烦闷的看法则颇为深刻 。 在罗素看来 , 消极情绪不一定都是坏的 , 烦闷的对立面不是欢愉 , 而是兴奋 。 为了缓解烦闷 , 人们纵情声色 , 无止境地找乐子 , 然而 , “越是隔夜过得好玩 , 越是明朝显得无聊” 。 在罗素看来 , 烦闷未必不是好事 , 烦闷是沉静生活的前奏 , 是伟大生活的标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