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经历怎样的兴亡更替?
“六代知识分子的兴亡更替 , 几乎浓缩地折射了 20 世纪中国的全部历史 。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内容简介安身立命 , 继而立国兴邦 。 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社会(政治)关怀、文化(价值)关怀和知识(专业)关怀 。 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 , 有着由显到隐、由外向内、由入世到出世的区别 。 作为任何一代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 , 这三种关怀都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同时具备的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出发 , 进而关照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 , 既是一幅宏观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 , 亦是一张张纤毫毕现的知识分子个体的心灵图景 。作者简介许纪霖 ,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 主要从事 20 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 近著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 。书籍摘录20 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历史 , 总是由知识分子书写的 , 然而 , 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 , 却常常无人书写 。 个中的缘由 , 大概是因为知识分子在中国 , 一直被认为是一根依附在人家皮上的无足轻重的杂毛 , 连独立的名分都没有 , 何来独立的历史?这一情形 , 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有所改变 , 在文化热之中 , 产生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 。 反思的方法有多种 , 其中之一就是历史的反思 , 于是 , 知识分子开始有了自我的历史 。算起来 , 研究知识分子历史的 , 在 80 年代我算比较早的一个 。 我个人之所以对知识分子的历史发生研究的兴趣(而非人人都有的谈论兴趣) , 起因纯属偶然 。1982 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留校 , 系里分配给我的教学任务是中国民主党派史 。 中国的民主党派 , 在其成立之初 , 绝大多数都是自由知识分子的聚合 。 一部民主党派的历史 , 也不妨读作一部知识分子的历史 。 在当时文化热氛围的烘托下 , 我尝试以一种文化的视角来考察这些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 , 考察他们在一个大时代中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 。 当时 , 我采用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这样一个中心理念 , 而且将这一理念作为研究转型期知识分子的主要依据 。“知识分子独立人格”这一理念在当时的知识圈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回应 , 成为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自我反思的重要成果之一 。 不过 , 现在回过头来看 , 尽管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现实反思的充足理由 , 但其学理和历史上的论证依然是不充分的 。 何况 , 学术研究在起初可以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热忱所引发 , 但其持久的生命力应该是自洽的、独立的 , 而不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 这是知识分子人格独立的学术体现 。 而作为学术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史 , 就不仅仅是一部独立人格的转型史 , 它还具有社会学、知识学等多种蕴涵 , 应该通过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心态史、社会史等多学科的方法多元化地加以研究 , 而且是独立的、冷静的、与现实有距离的客观研究 。为了替以后的知识分子史研究打好基础 , 从 90 年代初开始 , 我暂别这一课题 , 从一个更宏观的背景—— 20 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历史 , 来观察知识分子所凭借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历史问题 。 同时 , 通过跨学科的广泛阅读 , 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 以期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知识背景下来理解和解读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 。 这一调整到去年(2006年)得以完成 , 我重新从宏观回到微观 , 回到自己原先的知识分子历史的研究 , 回到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的课题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 , 有过几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大时代 。 所谓大时代 , 按照鲁迅的说法 , “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 , 而也可以由此得死” , “不是死 , 就是生 , 这才是大时代” 。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 , 这样的大时代有四个:先秦、魏晋、明末清初和20世纪 。 在这些大时代中 , 整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 , 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不仅与政治环境发生激烈的冲突 , 而且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 。 大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最光彩的 , 也是最丑陋的;是最单纯的 , 也是最复杂的;是最勇敢的 , 也是最怯懦的 。 现在 , 我们仍然置身于一个大时代之中 , 书写20世纪知识分子的历史 , 也就等于在书写我们自身 。不过 ,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20 世纪毕竟太宏观了 。 这短短的 100 年间 , 发生了多少波澜曲折 , 其变化动荡的程度、周转复始的更替 , 几乎等于过去十个世纪 。20 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 , 不是一代人 , 而是几代人 。 更确切地说 , 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 , 总共有六代知识分子 。 以 1949 年作为中界 , 可以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 , 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和“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后文革”一代 。无论是前三代还是后三代 , 都有自己的历史中轴 , 那就是五四和“文革” 。 对历史中轴的理解 , 成为理解前后三代知识分子的关键问题 。 五四和“文革” , 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 , 而且是一种知识的和心态的分水岭 , 以一种什么样的阅历和身份经历它们 , 足以区分几代不同的知识分子 。 所谓的代沟 , 也往往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得以明晰 。
推荐阅读
- 从海外引种到中国的果蔬类植物
- 我在美国治痛风——颠覆全部中国概念
- 光刻机,中国能造吗?
- “签证禁令”下的中国赴美留学生:担心随时被驱逐
- 中国日报网|中建二局一公司蒙城皖新项目开展“关心儿童,阳光成长”活动
- 特朗普想借G7峰会搞“小圈子”针对中国 不得人心
- 中国新闻网|“00后”励志女孩陈雨欣:愿“一条腿也能走遍天下”
- 为什么不赞成“赤字货币化”,中国和美日不同
-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感谢一个国家
- 美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代:中企已购入美国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