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揭秘中国人耳畔靓丽的风景线


【历史文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揭秘中国人耳畔靓丽的风景线】
耳饰文化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话题 ,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显得那般默默无闻 , 它虽然没有像茶文化那样流传四海 , 也没有像酒文化那样让人欲罢不能 , 但是它作为中国人耳畔的一道风景线 , 依然是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物品 。 在远古时代 , 它还是人们与神灵沟通 , 保佑自己和部落平安的"护身符" 。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 耳饰文化曾经兴盛过 , 也衰落过 , 但是无论如何变化 , 那种永恒的美都是其它饰品所无法替代的 。

历史文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揭秘中国人耳畔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插图

原始耳饰
原始时代的耳饰文化启蒙时代
最初在耳朵上打耳洞叫做"穿耳" , 之所以要"穿耳" , 不仅是为了装扮自己 , 还因为原始时代的先民认为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是上天的示意 , 他们只有崇拜天神 , 才能得到保佑 。 为了能够让上天保佑自己 , 他们就把人身体中距离天最近的部位——耳朵——进行穿孔 , 而且耳朵的形状蜿蜒曲折 , 很像远古人信奉的另一种神明——蛇 , 所以他们认为在耳朵上穿孔就可以达到同时让两个神明保佑的效果 。 在孔洞中穿过挂着绳子的耳饰 , 就可以达到与上天通灵的目的 。
中国已知最早的耳饰叫做"玦" , 这是一种带有缺口的扁圆形耳饰 , 最早出土于内蒙古兴隆洼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内 , 在墓主人周围遍布着成双成对的耳饰 , 其中以玉玦的数量最多 , 而且普遍为双耳佩戴 。 男性、女性和儿童都有佩戴玉玦 , 这说明早期的耳饰佩戴方面并没有性别的界限 。 但是原始人为了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原始的耳饰很笨重 , 没有现代耳饰那么小巧玲珑 , 而且穿耳也要靠"手动操作" , 把耳洞拉抻的很大 , 然后再把耳饰放进去 , 听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疼痛感 。 在美丽面前 , 人们也愿意付出一些血的代价 , 随着穿耳技术的成熟 , 人们学会了在合适的部位穿耳 , 也掌握了一定的耳部炎症处理方法 。

历史文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揭秘中国人耳畔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插图

玉玦
佩戴意义
原始时代的佩饰有玉玦、耳珰、耳坠等等 , 其中以玉玦最为著名 。 在整个新石器时代 , 中国除了新疆、西藏、甘肃这些偏远地区没有发现玉玦外 , 其它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玉玦 , 台湾甚至出土了一千多件玉玦 。 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玦有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 , 也有用普通石材配合水晶、玛瑙、蚌、陶制成的 , 甚至还有用金属铜制成的 , 玉玦上几乎没有刻纹 , 带起来具有一种原始朴素的美感 。
作为中国人最早佩戴的耳饰 , 玦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原始人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 , 所以死亡率很高 , 为了能够延长自己和部落中人的生命 , 实现繁衍后代的心愿 , 原始人十分崇信能够与神灵沟通的巫术 , 在巫术文化中又以生育崇拜最为常见 。 人们发现耳朵的形状很像女性的生殖器 , 所以把玉玦也做成这样的形状 。 除此之外 , 还添加了一些龙的特征 , 把玉玦佩戴在耳朵上寓意着借助母神和龙的力量能使部落人丁兴旺 。 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建立 , 君王上升为国家的神 , 人们的死亡率也开始降低 , 《周礼》中更是明确规定:"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所以从西周到唐代 , 耳饰文化经历了一个衰落期 。

历史文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揭秘中国人耳畔靓丽的风景线
本文插图

龙形耳饰
从周至唐的衰落期渐行渐远
夏商时期耳饰退化的趋势还不太明显 , 那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 在河南殷墟的妇好墓中 , 出土了大量的龙形玉玦 。 在河北蔚县的夏商文化遗址中 , 也出土了很多的青铜耳环 , 由此可见当时的耳饰文化和穿耳文化都有所发展 , 人们对佩戴耳饰也非常钟爱 。 到了商代中后期 , 耳饰就是负责与上天沟通的祭司佩戴的 , 再后来耳饰就被用来惩罚那些犯了错误的奴隶 。 西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 , 这些贵族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并且严格遵守《周礼》中的规范条例 , 对于"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不敢毁伤 , 孝之始也"这句话更是奉为圭臬 , 他们认为保持形体的完整才是真正的美 , 佩戴耳饰损伤了身体 , 是对祖先大不敬的行为 。 因此耳饰文化一度在中原地区绝迹 , 只流行于少数民族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