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路符给我|后唐第二任皇帝李嗣源"邺都兵变"新解


“邺都兵变”指的是后唐同光四年(926年)2月-4月 , 后唐大将 , 后唐建立者李存勖的干哥哥 , 蕃汉总管李嗣源在讨伐邺都赵再礼叛乱的时候 , 回师攻取汴州 , 并最终进入洛阳称帝的事件 。
邺都兵变 , 和十几年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有诸多相似之处 。 对于李嗣源继承帝位 , 后代文人都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 有些人认为李嗣源继承帝位属于“神器天降” , 也有人对李嗣源继承帝位前后的行为提出了质疑 , 认为他早有此心 。

下路符给我|后唐第二任皇帝李嗣源"邺都兵变"新解
本文插图

那事实究竟如何呢 ,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再重新看一下一千多年前 , 李嗣源邺都兵变发生的前后脉络 。 01邺都兵变的必然与偶然
五代十国是一个混乱的时期 , 虽然只有70余年 , 可却足足有5个朝代在北方更替 , 10多个政权在南方林立 。 中唐开始的藩镇割据 , 加上大一统王朝的崩溃 , 让五代十国兵变非常频繁 。
923年 , 李存勖在魏州称帝 , 以唐为国号 , 史书称其为后唐 。 在建立后唐之前 , 李存勖展示了五代第二代枭雄最强的军事能力 , 北距契丹 , 南灭后梁 , 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统一北方的大帝国 。
但在逐渐剿灭其他势力之后 , 李存勖开始变得志得意满 , 亲近伶官 , 猜忌功臣 , 纵容后宫干政 , 到处田猎却不处理政事 , 后唐也逐渐开始面临危机 。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发生了大水 , 影响了收成和赋税 , 但李存勖并没有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 , 导致四方饥馑 , 饿殍满地 。 与此同时 , 伶官后宫恣意干政 , 让李存勖与大臣之间的矛盾越发紧张 , 郭崇韬和朱友谦等柱国之臣因谗言被诛杀 , 朝中重臣人人自危 , 形势越发波诡云谲 。
正如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所言:外则伶人乱政 , 内则牝鸡司晨 。 靳吝货财 , 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货 , 竭万姓之脂膏 。 大臣无罪以获诛 , 众口吞声而避祸 。
薛居正治学严谨 , 这一段话基本上概括了李存勖继位之后的失政之举:外面是伶官乱政 , 在内则是后宫干政 , 李存勖及其宠信的皇后刘氏聚敛财富 , 大臣因为谗言被诛杀 , 人人都噤若寒蝉 , 这也是后代史学家公认的李存勖称帝四年就身死的原因 。
提炼一下这些天灾人祸导致的后果 ,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心尽失” , 而且是底层民众和文官武将集团一起人心丧失 。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历朝历代底层人民起义无外乎吃不饱穿不暖 , 压榨严重民不聊生 。
而对朝中大臣而言 , 他们并不存在这些问题 , 但他们同样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 当郭崇韬和朱友谦等有功重臣因为谗言被诛杀 , 他们也开始明白 , 在当下的情况下 , 要不就投靠伶官 , 不然只能另寻出路了 。
“人心尽失”是理解邺都兵变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 解释了为何李嗣源能如此顺利的进入洛阳称帝 , 还有为何如此多的文官武将投靠李嗣源 。 而且这个大背景一定是在邺都兵变发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的 。
当然 , 史书上不可能记载在李存勖依然是皇帝的时候 , 就有不少臣子有不轨之心 。 但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些小细节 , 来从侧面佐证这一点 。
《旧五代史·明宗李嗣源纪一》记载:(同光三年 , 925年)十二月 , 帝(指李嗣源)朝于洛阳……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密旨伺帝起居 , 守殷阴谓帝曰:“德业振主者身危 , 功盖天下者不赏 , 公可谓振主矣 , 宜自图之 , 无遇祸会 。 ”
同样在本篇中 , 关于引起邺都兵变的赵再礼叛乱的一处记载:(同光四年 , 926年)三月六日 , 帝至邺都 , 赵再礼等登城谢罪……八日夜 , 军乱 。 从马直军士有张破败者 , 号令诸军 , 各杀都将 , 纵火焚营 。
这两条有非常值得注意的细节 。 首先第一条中 , 派来监视李嗣源的朱守殷私下和他说:“将军 , 俗话说德业振主者身危 , 功盖天下者不赏 , 现在您可以说已经到了震主的阶段了 , 这件事您最好早做谋划 , 不要遇到什么祸患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