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关于冬季养生一段怎样理解

如《内经》所说:冬季养生,重在”藏“字。1、应天时,冬三月里阴气盛,然阳势也盛,如破土之笋,势不可挡。故必藏之以蓄势,不得泄也。2、阳光乃至阳之物,晒之以藏,蓄之以备,则阳气潜伏至里,待春日应木而发。3、若逆之,则阳气外泄,不能收敛,遇春木无内在之物,起势弱,便发为春温。
■网友的回复
谢邀,这个可以结合道家内证来理解
冬三月,此谓闭藏。可以用道家的功态——马阴藏相和斩赤龙的状态来解释闭藏。意思是身体的精元、精气不外漏。
水冰地诉,无扰乎阳一般在冬天,很多动物均在冬眠,如人体阳气内收闭藏一样。此亦可用冬天北方的河流作比喻。冬天,河流虽然是表面上结冰,但不是全部水都结冰,冰层下面还是有水,有鱼在里面的。这种状态就是闭藏的状态。如人体的气血均在体内,而人体表层的气血均减少,需要多加衣服保暖。
而扰乎阳的状态则是“冬钓”。把河流上的冰层凿开,把里面的鱼儿调出来。在人体则是吧人体的神识、气血、精元大量的往外调动。如剧烈运动、早上起得早等等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的时候,人体神识处于睡眠的状态增多。所以需要早卧晚起,也就是说一天24小时之内,睡眠时间占一半左右。根据先生所云的修为而知,冬天睡眠需要12个小时左右。如果是阴天,则是可以继续睡眠,必然等到太阳公公出来才起床。不然达不到闭藏的要求。因为生在人伦社会中,因为生存需要,只有休息时候才能达到此种要求。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道家所言,男生自16岁,女生至14岁后,精气开始泄露。道家称为“有漏之体”。虽然天地和万物的表现都是闭藏。如落叶、冬眠、天地周短夜长等等现象可以揭示。但是,人体注定是有漏之体,所以身体还是有精气外泄的。但是我们为了适应冬天闭藏的节奏,也要尽力保护精气、神识不外泄,只是泄于体内。即“使志若伏若匿”(有泄有藏)但也“若已有得”(泄于体内)的意思。
上述是从道医的生理上讲。从神识上理解,这就是收敛我们的神识,不外散为主。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个人已经志向坚定,淡定从容,不志在宣传自己的志向,默默做事;对志向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这句是应“若已有得”之意。因为我们应冬天闭藏之状态,把气机、神识、气血不外泄,使他内泄。所以外面的气血不足,需要衣服保暖,这就是祛寒就温,不把气血、精气、神识外泄于皮肤之外。所以气机在体内就相互交争、亟夺、变化、革新。一派气象蒸蒸腾腾。如蒸笼蒸汽在内一样,故称之为“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疲厥,奉生者少。这句就是总结,如果我们没有在冬天收藏好自我的精气,最后会导致肾精不足,伤到肾气,春天就会因为精气不足,生发无力。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正所谓“瑞雪兆丰年”。你气血回来体内越多,来年发出的力量就越多,就如你睡觉一样,睡眠足,收敛的神识多,而第二天的精力活力约好。相反,收得少,则放得少。
这就是《四气调神大论》中冬天养生的要求。因为我们生活在天地当中,受天地的约束,故要遵从相关的季节法则。就如同我们在公司里面,就要遵从公司的规章制度。除非你会道家的修行,能够脱离天地的约束。就如同离开了公司,就可以不遵从他的制度规章一样。
所以《四气调神大论》。神是点睛之笔,如何调理我们的神识,是最关键的点,而不是从行为等方面而入手。
【《黄帝内经》中关于冬季养生一段怎样理解】 本回答内容来自胡逸玄先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