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旷联姻A股:中芯国际的国产“芯”梦( 二 )


当然 , 中芯国际在年盈利不过2.35亿美元的情况下 , 还肯在研发上下重金投入 , 主要是因为14nm的市场前景足够广阔 。
而且从技术上说 , 中芯国际有这个实力 。 中芯国际是继英特尔、台积电、三星、格罗方得、联电等知名厂商之后 , 首先掌握14nm技术并实现量产的本土企业 。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 市场对14nm制程的需求依旧很旺盛 。 在2019年上半年 , 整个半导体销售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美元 , 其中65%芯片采用14nm制程工艺 , 其目前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 遍及高端消费电子产品、高速运算 , 低价AP和基频、AI、汽车智能驾驶等多领域 。 业内人士认为 , 一段时间之内 , 14nm仍会是绝大多数中高端芯片的主要制程 。
对于去年才量产14nm的中芯国际而言 , 目前14nm在其总的营收中占的份额并不大 。 2019年Q4财报显示 , 14nm贡献营收的比例仅为1% 。 可见 , 其未来进步空间依旧很大 。
虽然 , 回A股上市的中芯国际 , 其心思可不仅仅是冲着14nm去的 , 其也有为更先进制程工艺募资的意图 。 不过在先进制程工艺方面 , 与领先的台积电、三星的差距依旧不可忽视 。
不可忽视的行业差距
根据拓璞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显示 , 台积电的晶圆代工的市占率超过一半 , 而中芯国际以4.3%的份额而排在第五名 。 如果按照各家排位来看 , 台积电算是第一梯队 , 三星属于第二梯队 , 那么中芯国际至少是第三梯队 。
去年中芯第一代14nmFinFET正式投产 , 并与国内最大的IC设计厂商华为海思联合打造了首款合作芯片——麒麟710A , 这款处理器就采用了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代工 。 二代FinFET制程N+1工艺芯片也进入量产论证期 , 预计今年四季度将实现小规模量产 。
如前文所说 , 14nm工艺目前尚未成为中芯国际的营收主力芯片 。 但台积电的主力芯片已经进入7nm制程工艺了 。 台积电去年年报显示 , 16nm及更先进制程占到了55% , 7nm制程营收占比达到35% , 台积电也是华为、高通、苹果等旗舰SoC的核心代工商 。
产能方面 , 今年上半年台积电的7nm晶圆产能将达到每月11万片 , 下半年将增至每月14万片 , 而中芯的第一代14nm , 产能到年底也仅能够达到6000片每月 , 计划产能将于2020年底提升到1.5万片/月 , 最终规划是建成两条月产能均为3.5万片的集成电路先进生产线 , 差距显而易见 。
客观上来看 , 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在制程上的差距 , 至少有两代 , 按时间来说至少是四年 。
差距确实存在 , 但中芯国际已经是“矮子里面拔将军” , 代表了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制造的最先进水平 。
左手机遇、右手挑战
当前贸易战背景之下 , 我国正加速推动芯片制造国产化进程 , 在《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中提到 , 要在2020年实现芯片自给率达到40% , 2025年要达到50% 。 这一背景之下 , 中芯国际回到国内资本市场 , 其面临的机遇更多 。
同时 , 国内芯片产业链在逐步完善 , 为芯片制造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 , 在产业上下游均有自己的代表企业 。 如IC设计领域的华为海思 , 生产刻蚀机的中微半导体 , 封装测试的长电科技等 , 产业链之间协同作用逐渐显现 。
据ICInsights的数据显示 , 2019年全世界唯一纯晶圆代工销售增长仅有中国 。 也就是说 , 只要中芯国际的技术过关 , 根本不缺客户 。
多重利好 , 对于想要登陆A股市场的中芯国际而言 , 无异于如虎添翼 。 不过 , 中芯国际面临的不确定性挑战也不少 。
有来自疫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 , 也有国际贸易战深入推进之下 , 中国芯片企业在光刻设备方面的短板 , 依旧免不了被西方“卡脖子” 。
总的来看 , 登陆A股对于中芯国际而言 , 是一次巨大的机会 。 但在这个机会背后 , 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
【刘旷联姻A股:中芯国际的国产“芯”梦】文/刘旷公众号 , ID:liukuang11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