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共享电单车巨头来“袭”,小玩家进入生死倒计时?( 二 )


超过1公里的出行需求中 , 共享电单车的性价比优势就很明显了 。 以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 , 3公里半径下骑行共享单车需要一小时左右时间 , 整体花费或达到4元 , 而同样的里程下共享电单车只需要2-3元 。
三是便捷 , 在三五线城市交通环境下 , 城市道路跟不上私家车暴涨的速度 , 导致出行效率过低 , 日常堵车成习惯 , 拥挤的道路中 , 更能体现出共享电单车的优势来 。
一公里内的短途出行 , 共享单车是优选 。 若超过一公里 , 人们肯定愿意选择更省时间和力气的共享电单车 , 尤其是炎炎夏日 , 随骑随停的共享电单车优势更为凸显 。
2018年极光大数据曾发布一个调研报告 , 小镇青年在出行方式上 , 网约车并不是主流选择 , 仅有3.4%的比例 。 反倒是摩托车、电动车、共享单车占有很高的比例 , 并且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的青年 。
毋庸置疑 , 更适合中小城市出行特点的共享电单车 , 在下沉市场发展良好 。 一二线城市流量红利见顶的背景下 , 巨头为了抢占“下沉”风口 , 必然会加码共享电单车的布局速度 。
虽然 , 三五线城市已有骑电单车、小遛共享、觅马出行、小品出行“抢先”在部分城市布局 , 可在巨头压力下 , 它们未来的处境非常危险 。
而且 , 中小共享电单车玩家受限于服务水平 , 在下沉市场的口碑也有好有坏 , 在黑猫投诉平台 , 截止发稿前 , 有关小遛共享的有效投诉多达49次 。 2019年9月17日 , 网友在黑猫投诉湖南站反映称 , 自己被小遛共享多次欺骗 , 多次套路 。
共享电单车中小玩家大多数是抓住了先发优势 , 自己掏腰包或通过融资 , 选择一座或几座中小城市缓慢发展 。 当巨头认知到其中商业价值后 , 中小玩家来到了最危机的时刻 。
巨头进 , 小玩家退
面对下沉市场的诱惑 , 滴滴、美团、哈啰开始加速入场 , 资本巨头也纷纷注资开始遣兵调将 。 至此 , 在共享电单车领域 , 包括阿里、腾讯、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巨头均已入局 。
巨头玩家的“杀入” , 共享电单车的上空一片乌云密布 , 过去在三五线城市“慢”发展的中小玩家有还手之力吗?总的来看 , 很难 。
资本短板:不久前 , 滴滴旗下品牌青桔单车刚刚完成了10亿美元的A轮融资 , 美团在2020年4月也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生产企业下单百万台共享电单车的订单 。 同时 , 美团还独家买断了富士达一款Q8车型 。
哈啰单车也不甘示弱 , 据哈啰出行官网披露的信息称 , 截至2020年2月底 , 哈啰助力车(共享电动车)入驻超320城 , 并且在3月份发布了最新一代的共享助力车“云起” 。
2020年4月27日 , 在哈啰2020年春季媒体沟通会现场 ,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CEO杨磊透露 , 2019年年底哈啰已完成新一轮融资 , 其中蚂蚁等老股东加码再投 。 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也对媒体表示 , 助力车领域今年将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 以哈啰为例 , 助力车业务的发展速度及增量的速度都将高于共享单车 。
反观 , 共享电单车大多数中小玩家的团队都不大 , 因为共享电单车的产业链很成熟 , 几个人的小团队就能在小城“搞”共享电单车 。
“现在没有人知道市面上到底有多少个共享电单车平台” , 浙江一家共享电单车平台的负责人吴东在接受《全天候科技》采访时透露 , 他们现在进入了60个城市 , 车辆10万台左右 , 这已经算规模大的了 , 还有很多平台只有两三万台车 , 甚至更少 , “有的只占据一个大学校园 , 或者一个城市” 。
用户短板:中国存量的电瓶车规模已经超过了3.5亿辆 , 每年新增的电瓶车销量在4000万辆左右 , 截止2019年10月 , 哈啰、美团、青桔三家共享单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95% 。
而且在核心用户群上 , 围绕“小镇青年”的争夺战已经打响 , 例如滴滴为青桔单车找到刘昊然作为代言人 , 进一步强化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存在感 , 向下沉市场的小镇青年抛去了橄榄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