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 三 )


据粉丝综合电商平台Owhat发布的《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预计 , 2020年 , 我国偶像市场总规模可达1000亿元 。在互联网巨头平台的流量争夺战中 , 中国的偶像产业就这样跌跌撞撞走出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造星模式 。
互联网偶像生态崛起 , "练习生热"退潮
在互联网的流量价值观驱动下 , 其中最本质的 , 还是造星逻辑上的改变 。
选秀 , 评价的核心指标不是选手的实力水准 , 而是偶像的人设、个人话题度的重要性 , 远大于其他 。在这个时代 , 比起唱跳能力 , 能不能圈粉、带货 , 更重要 。
杨超越、秦牛正威、虞书欣的走红 , 和她们所伴随的巨大争议 , 都是这种价值观下立场的撕裂:这些选手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偶像特质 , 而是在流量加持下 , 以个人魅力收获粉丝 , 在持续的话题曝光中积累变现能力 。
【】"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互联网偶像生态中 , 明星更像是产品流水线的末端角色 , 成为资本的"销售员" , 而粉丝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精力 , 塑造了一种密不可分的星粉关系 。
可以预见 , 这种筛选体制也将对新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产生影响 。以韩庚、宋茜、吴亦凡、鹿晗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偶像艺人 , 无一例外均是前往韩国、接受训练出道后回国发展 , 带有韩国完成系偶像的特色;以王一博、孟美岐、吴宣仪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偶像 , 则为中韩合作 , 两地培训出道 , 通过互联网平台圈粉 。
【】"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换句话说 , 就像退烧的"留学热"一样 , 当KPOP组合光环褪去 , 性价比也越来越低 , 练习时间长、竞争压力大、出道前景未知、残酷的韩国造星体系 , 投资回报未必比得上在中国发展 。与当年韩国三大娱乐公司的主打团体"出道即走红"不同 , 如今 , 哪怕穿过千军万马 , 也许迎来的还是一个半红不红的尴尬状态 。比如中央戏剧学院出身、韩国SM旗下艺人董思成 , 颜值、实力并不差 , 却迟迟没能在中国市场大爆 。
从2018年开始 , 内地选秀综艺和偶像市场的发展 , 让更多有才华、有特点的选手 , 得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身处母语市场 , 无需承受语言和文化的审视、价值观上的种种障碍 , 而内地庞大的娱乐市场体量 , 也可以支撑艺人转型去其他多栖领域发展:演员、歌手、演艺培训、幕后制作、直播网红……多重出路 , 也大大延长了娱乐行业的职业寿命 , 对冲了年少出道的风险 。
在EXO天朝四子热潮过去后 , 蔡徐坤、王一博、肖战……再也没有一个纯粹靠在韩国出道 , 就能走红的顶级流量 。连王嘉尔也是回归国产综艺《拜托了冰箱》等节目后 , 才在国内娱乐市场打开了第一扇窗 。
【】"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在中国选秀出道成为一种更加便捷、稳妥、轻松的路径 , 这也意味着再花个三年、五年去国外练习 , 未必是最优解 。而这种择业上的选择 , 也必将影响到未来的娱乐行业人才储备 。
造星策略的变与不变
当下的偶像选秀综艺 , 虽然发展势头强劲 , 但仍是在危机中前进 。
对比日韩偶像 , 围绕在本土明星身上"偶像失格"、饭圈文化等话题 , 显得敏感又危险 。如何地做好产品、服务粉丝、用好流量、发展生态 , 如何平衡资本、明星、粉丝关系 , 都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创意 , 不断摸索磨合 。比如 , 近期围绕着偶像艺人肖战引起的一连串反应 , 值得从业者敲响警钟 。而偶像选秀节目的持续举办 , 未来也将不可避免地再度陷入同质化的泥淖 , 能否在综艺赛制的简单模仿之外 , 发掘出新的爆发点 , 成为关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