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 二 )


事实上 , 在制造偶像这件事上 , 日韩曾是重要的参考对象 。
2016年 , 韩国CJ集团旗下娱乐公司Mnet推出的《PRODUCE 101》一炮而红 , 创下了当年全民PICK的火爆现象 。而101位练习生 , 由国民制作人投票 , 得票数最高的偶像出道赛制 , 也被原封不动地迁移到中国——2018年 , 爱奇艺、腾讯视频仿照《PRODUCE 101》系列推出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 , 都在当年创下超高点击率 , 捧红了NINE PERCENT、火箭少女101等人气团体 , 更是打造出蔡徐坤这个顶级流量偶像 。
【】"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而在当时 , 国产偶像体系 , 也曾引起过不少质疑:没有打歌、没有团综、没有拍手会、没有线下剧场……日韩模式中常见的配套资源 , 踪影全无 。此外 , 艺人的培养机制、偶像风格、大众认知等种种问题 , 都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互联网平台与经纪公司之间还一度因利益分配不均纠纷不断 , 也导致不少人唱衰偶像经济 , 认为它只是昙花一现 。
此刻复盘会发现 , 当时的行业发展的确处于一片混沌之中 , 前途未卜 。某种程度上 , 这种"不看好"的情绪弥漫 , 也源于本土一直以来对日韩造星机制的亦步亦趋 。一旦错轨 , 就生出经验不足与榜样缺失的恐慌 。
在《中日韩的偶像商业模式有什么差异?》一文中 , 作者曾形象生动地总结:"如果说 , 韩国的练习生模式是娱乐工业时代的苹果 , 日本的养成模式其实就是娱乐互联网时代的小米 。"
传统的韩国模式高度工业化 , 高利润、高成本 , 经纪公司投资大量资金培养练习生 , 出道后通过打歌等曝光圈粉 , 后续以专辑、演唱会、版权收益等方式创收 , 这个模式在国内以乐华娱乐为代表 。而在日本模式下 , 养成系偶像在不完美的状态下 , 经过简单培训 , 就能进入到小剧场 , 在观众的陪伴见证下同步成长 。这个套路 , 也曾经被很多中国经纪公司学习、运用 , 推出了UNIQ、TFBOYS等国产男团 。
【】"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 , 流量的再次分配 , 造成了大众注意力转移 。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平台话语权旁落 , 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互联网内容平台在内容生产端的布局 , 使得偶像产业的规则被改写 。
互联网玩的是流量游戏 , 大平台以内容聚集流量 , 也靠流量继续开疆拓土 。而在偶像产业 , 其百试不厌的流量打法也保证了市场影响力、话题热度 , 都进一步巩固了互联网公司的行业地位 。
从分工上看 , 负责偶像培养的经纪公司 , 可以类比制造业 , 承担着漫长的艺人开发、培训周期、投入成本;而互联网平台的角色 , 可以类比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 , 选秀节目短平快 , 承担了造星最重要的工作环节 。在流量输送、捧红艺人的过程中 , 互联网平台也因此在议价权中掌握了话语权 。
如果说 , 日韩偶像曾是中国偶像的重要参照物 , 那么在过去三年中 , 伴随"限韩令"的影响、KPOP退出中国市场 , 本土格局已然发生变化 。当年一味模仿、野蛮生长的中国偶像产业 , 变得越来越精细化、专业化:他们深谙用户心理和大众口味 , 采取了更接地气、独创性的运营策略 。
【】"虞书欣们"的走红:国产偶像,中国互联网制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方面 , 国内偶像市场体量巨大 , "限韩令"也为内娱公司提供了发展的窗口期 , 迅速填补了空缺;另一方面 , 在偶像艺人的筛选、训练、企划、包装、运营、推广等方面 , 本土经纪公司、头部视频平台都积累了不少经验 , 更是催生了国产偶像的强大势能 。虽然仍由不成熟 , 但本土造星模式也呈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