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自唐中后期至赵匡胤平息国内割据势力 , 不受节制的骄兵悍将危害中国近两百年 , 宋太祖赵匡胤在反复权衡下所设计的军事制度 , 对大宋帝国的影响同样既深且巨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军权一分为三
宋朝军事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 , 尾大不掉 。 其具体做法是将与军队有关的权力分解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调兵权 , 归枢密院掌管 。 大凡有事 , 需要进行军事调动时 , 枢密院经皇帝核准后 , 可以发兵符调兵 。
第二部分为管兵权 , 归三衙掌管 。 举凡军队的日常管理、训练等 , 由这三个军队系统的衙门负责 。
第三部分为统兵权 , 由皇帝临时指派将领 , 统兵实施军事行动 。 军事行动结束后 , 将领交出部队 , 调回到其他单位 。 部队则返回各自营区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这种设计 , 完全符合相互制约与平衡的精神 , 使任何一个军队将领如果想要拥兵自重的话 , 变得即便不是不可能 , 也是极其困难 , 他需要克服的障碍实在太多了 。 从此 , 除了南宋初年之外 , 赵家天子完全可以不必担心黄袍加身式的兵变了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但是 , 另一方面 , 如此错综复杂的管理指挥体系 , 运转起来滞重缓慢无比 , 没有什么效率可言 。 更加严重的是 , 这种故意造成的"兵无常帅 , 帅无常师" , "兵不习将 , 将不知兵" , 也使部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无从谈起 。 不但无法形成强大战斗力 , 就连承受大的打击都困难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牢固贯彻以文制武的方针
大宋帝国开国不久就实行了彻底的以文制武政策 。 这个政策的核心思想 , 是将所有武人全部假设成潜在的坏蛋 , 然后 , 不许他们担任军事工作的一把手 , 他们必须在文职官员的领导下工作 。
因此 , 终北宋一朝 , 枢密院的一把手只在很短的时间里曾经由武官出任 , 其余时间全部由文臣甚至宦官掌控 。 各级部队的统帅 , 也由文职人员或者宦官担任 。 职业军人即武将 , 则必须在文官的节制下指挥军事行动 , 哪怕在战术单位 , 也是如此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祖宗之法 , 不以武人为大帅 , 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 , 以总制之 。 武人为总管 , 领兵马 , 号将官 , 受节制 , 出入战守 , 唯听指挥 。 "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时 , 继续贯彻以文制武的方针 。 全国各部队的第一把手都由文臣出任 , 武将的出入战守必须在文臣的督率节制之下行事 。 这一制度立即成为帝国传统与惯例 。 这就相当令人不安了 。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 毕竟是要伐谋伐智也要伐勇伐力的 。 不习战阵的文臣甚至要来指挥一场战役乃至战斗 , 这就有点过分了 。
我们知道 , 真理只要走过一步 , 就会变成谬误 。 在这一点上 , 赵家天子走得太远、太过了 。
这还不算 。 北宋习惯用宦官督责监军与阵图钳制更是危害深大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宋代宦官监军的陋习 , 始于宋太宗赵光义 。 他任用的宦官王继恩 , 在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时 , 胡作非为 , 王继恩陷害先锋官马知节事迹 , 已经成为历史上相当丑陋的一桩公案 。 到童贯封王时 , 宦官监军在中国历史上终于登峰造极 。
陈图钳制则是一种相当令人无法理解的做法 。 其具体做法是 , "图陈形 , 规庙胜 , 尽授纪律 , 遥制便宜 , 主师遵行 , 贵臣督视" 。 意思是 , 打仗时 , 由皇帝和几位大臣 , 在皇宫中制定好作战阵图和战略战术 , 前线将领不许更改地遵照执行 , 宦官在旁监视 。 于是 , 领兵将领万分痛苦 ,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 依从阵图可能有违实际 , 不从则是违抗上命 。 即便是彻底的外行 , 也能看出此做法的愚蠢 。 这大约是我们翻遍宋代史书 , 在太祖赵匡胤之后 , 很少看到宋军打什么漂亮胜仗的重要原因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宋太祖赵匡胤手下有一位很厉害的将领 , 名叫曹彬 。 此人在太祖手下 , 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 立下过许多极为显赫的战功 , 深受信任与器重 。 到太宗赵光义时 , 赵光义在军事上和赵匡胤差距甚远 , 赵光义应用这套战法节制武将 , 结果 , 同样还是这位曹彬 , 便被打得七荤八素 , 差点把命都丢在战场上 。
了解了这些情况 , 我们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 为什么帝国军队在对抗外部挑战时 , 动不动就溃不成军了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宋王朝的"募兵制"
赵匡胤认为募兵制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 太祖日:"可以利百代者 , 唯养兵也 。 方凶年饥岁 , 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 , 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 "
遇到灾荒年景 , 将饥民招募为兵 , 可以避免饥民作乱;正常年份 , 即便有军队作乱 , 而百姓也不会参加 。 于是 , 建立了由国家财政养兵的募兵制度 。 实际上 , 是将军队作为收留饥民和地痞流氓、犷悍之徒加以管束的机构 , 使之不被放到社会上去滋事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这套制度短期来看的确不错 , 时间一长 , 则一塌糊涂 。
百姓一旦应募为兵 , 便被输入官府军籍 。 这些入了军籍的人们 , 行不得经商 , 居不得为农 , 生老病死皆不许脱籍为民 , 妻子儿女全部都要仰食于官府 。 于是 , 兵营里便到处都是老弱病残之兵 。
这种兵 , 一旦开战 , 如何上得了战场?于是 , 再大量招募精壮之兵 。 就这样 , 太祖开宝年间 , 禁、厢军部数为37万人 , 太宗至道年间增至66万 , 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 , 仁宗庆历年间为125万 , 到神宗皇帝登基前 , 已经达到140万 。 我们耳熟能详的梁山泊好汉 , 80万禁军教头林冲 , 所教练的80万禁军 , 盖源出于此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帝国禁军 , 加上地方上的厢军 , 到神宗皇帝登基时 , 每年军费开支高达4800万缗 , 时人估计占全国财政收人的5/6 。 这个数字很有可能是保守的 。
军队人数众多 , 并不一定与能打仗呈正相关的关系 。 相反 , 冗兵与以文制武的国家政策和军事制度相结合时 , 战斗力便根本无从谈起 。 于是 , 大宋帝国军队极少打胜仗的灰败纪录也就自不待言 。 积弱之说 , 盖出于此 。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
文章图片
【宋朝对外作战为何多败绩?宋朝自废武功的军事制度】宋朝以文制武、阵图钳制等乖张的做法 , 事实上令文职人员与职业军人同时受到了伤害 , 而受伤害最大的则毫无疑问是帝国及其军队 。 在未来的岁月里 , 我们看到 , 上述因素和太祖制定的募兵制度相结合之后 , 帝国军队最终疲软不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