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士丁」东罗马帝国军权与君权的深刻矛盾:贝利撒留与查士丁尼的明争暗斗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之中留下过这样的一句名言:“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到中世纪前期的东罗马帝国 , 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战功赫赫的贝利撒留将军 , 还是权倾天下的宦官纳尔西斯 , 他们都可以被比作东罗马帝国的“千里马” , 没有他们 , 东罗马帝国的崛起与复兴之路就很难实现;然而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伯乐”的查士丁尼皇帝 , 因为他最关键的本领不在于自己的才能有多高 , 而在于自己驾驭人才的高超技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贝利撒留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福将 , 在拜占庭帝国扩张的数十年时间之中 , 他东征波斯、南灭汪尔达王国 , 还将东哥特王国打得落花流水 , 这些战争的胜利不仅拓展了东罗马帝国的疆土 , 也为贝利撒留积累了无上的荣耀与人脉关系 。
因此后来贝利撒留遭到查士丁尼皇帝的怀疑并且被迫辞职并非是偶然事件 , 实际上查士丁尼皇帝对贝利撒留的怀疑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 比如公元538年西征东哥特王国时纳尔西斯与贝利撒留之间的激烈争吵 , 他与贝利撒留之间的矛盾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东罗马帝国军权与宦权之间的深刻矛盾 , 但是事实上却是查士丁尼皇帝的君权与贝利撒留的军权之间的激烈较量 。查士丁尼皇帝的统御之道
如果我们将公元6世纪30年代查士丁尼皇帝身边的能人贤才全部回顾一遍 , 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的才能远远在查士丁尼本人之上:查士丁尼的皇后狄奥多拉出身于一个社会底层家庭 , 贫困的家庭条件塑造了狄奥多拉坚忍顽强的性格 。和查士丁尼成婚之后 , 他们在拜占庭帝国的权力舞台上一个唱黑脸另一个唱红脸 , 这种宛如戏曲双簧一样的统治反而使得东罗马帝国的居民们心悦诚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公元532年初 , 君士坦丁堡爆发了著名的“尼卡起义” , 蓝党和绿党的叛军在几天的时间控制了君士坦丁堡的绝大部分地区 。惊慌失措的查士丁尼皇帝急忙命令宦官纳尔西斯将自己的财宝整箱整箱的搬上船 , 随时准备溜之大吉 , 结果狄奥多拉站出来阻拦查士丁尼说:“罗马帝国可以有逃跑的皇帝 , 但绝不会有逃跑的皇后 。我要在自己的宫殿待下去 , 直到流出的每一滴鲜血染红玫瑰色的长裙 。”正是由于狄奥多拉皇后的坚持 , 查士丁尼皇帝才得以留在君士坦丁堡 , 随后调用贝利撒留的军队迅平息了这场叛乱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而文武双全的宦官纳尔西斯更是从某种程度上取代了老将贝利撒留的位置 , 逐渐成为了查士丁尼皇帝的心腹 。作为一个宦官来说 , 他有着先天优势能够接近皇帝的日常生活和政务处理 , 并且一度被任命为东罗马帝国的财政大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纳尔西斯的一举一动都象征着查士丁尼皇帝的表决和意志 , 后来他就成为了查士丁尼皇帝间接控制军队的棋子以及牵制贝利撒留的重要手段 。
由此可见 , 查士丁尼皇帝的统御之道正是广招天下贤才 , 但是他却将这些人才的力量安排得恰到好处 , 使用各种手段牵制和平衡各方势力的具体利益 , 这种表现在“尼卡起义”之后表现的更加明显 , 并且深刻影响了贝利撒留未来的发展与命运 。西征东哥特:贝利撒留与查士丁尼的争权之始
534年 , 贝利撒留灭亡了北非的汪尔达王国之后 , 查士丁尼立刻准备收复意大利半岛和西西里岛 。不过天不遂人愿 , 刚刚被征服的北非地区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 结果导致刚刚得胜归来的贝利撒留花了很长时间才将当地起义镇压下去 。随后 , 他又先后征服了西西里岛 , 并且先后在公元535年和536年征服了西西里岛与亚平宁半岛的那不勒斯 。在东罗马帝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 , 东哥特蛮族打得溃不成军 , 无奈之下 , 他们只能向贝利撒留屈膝求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