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计划陆续启动报名 将招录哪些人才?

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郎朗)五一小长假过后 , 30余所高校密集发布了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 , 5月10日起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强基计划报名平台陆续开始接受报名 。 强基计划招收哪些领域的人才?各个高校的招生有什么要求?后续的培养方式如何?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计划陆续启动报名 将招录哪些人才?
文章图片

资料图:考生们结束高考走出考场 。 王康明 摄
报名通道开启 , 强基计划招收哪些人才?
今年1月 , 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 决定自2020年起 , 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 也称强基计划 。 同时 , 教育部表示 , 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
强基计划一经发布 , 便受到广泛关注 。 这个计划主要想招收哪些方面的人才?谁能拿到高校强基计划入场券?
根据各高校的招生简章 , 报名考生要具备的条件诸如 , 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秀或相关学科领域有突出才能和表现 。
根据此前教育部发布的文件 ,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
招生专业方面 , 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 , 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
从目前已发布的招生简章来看 , 高校的专业设置结合自身办学特色 , 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 。 清华大学计划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历史学类等共11个专业招生;国防科技大学安排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物理学专业招生 , 共计划招录60人 。
各个高校也拿出了自己的基础学科王牌专业 。 比如 , 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招生学科全部为A+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明确强调 , 参与强基计划的学科专业都是学校入围世界一流学科专业或教育部学科评估A+、A的学科 , 以及位居ESI千分之一的优势学科 。
需要注意的是 , 部分高校明确 , 被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 , 如果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 , 只能换到该校同一专业类的非强基计划班 , 或者高校实施强基计划的同类别其他专业 。
从各个高校的招生简章来看 , 计划的报名日期大多从5月10日到5月底 , 大部分学校要求 , 考生只能报考一所试点高校 , 每位考生可以填报的专业数量从1个到4个不等 。
招生名额方面 , 在已经明确公布招生计划的高校中 , 各校为强基计划开放的招生名额从几十到200余个不等 。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计划陆续启动报名 将招录哪些人才?
文章图片

资料图:4月23日 , 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回民中学 , 学生在迎战高考的主题条幅上签名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宋敏涛 摄
高考成绩占比85% , 校测在高考之后
对广大学子和家长来说 , 最关注的莫过于要入选强基计划 , 需要满足哪些要求?该如何报考、考核哪些科目?
根据教育部的说法 , 强基计划在于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 。 也就是说 , 考生需要连闯两关:首先要参加高考 , 再参加高校设置的综合校考 。 综合校考一般分为笔试、面试以及体育测试三部分 , 个别高校只有面试和体测 。
将体测列入校测的考核环节 , 是强基计划的一大特点 , 不过也有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表示 , 体测结果不计入校考成绩 , 但不合格不予录取 。
从教育部的要求和各校的招生简章来看 , 决定考生最后录取结果的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共同构成 , 其中高考成绩占比85% , 校测成绩占比15% 。
按照教育部的说法 , 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录取中将起到两方面重要作用:一是作为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 。 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 , 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 。
二是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 强基计划改变原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做法 , 高校将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折合成综合成绩 , 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 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评价 。
此外 , 对于面试 , 各高校大都强调双随机抽签、双盲、并将全程录像 。 强基计划也被纳入了巡视和督导工作范围 , 建立动态准入退出机制 。 对于违规违纪行为 , 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计划陆续启动报名 将招录哪些人才?
文章图片

资料图:3000余名2018级新生来北京大学报到 , 开启大学生活 。 中新社采访人员 贾天勇 摄
小班化、导师制、动态进出
入选强基计划的学生 , 将如何培养?目前 , 各校简章中都重点介绍了对强基计划所招收学生的培养方式 。 其中 , 小班化培养、学科交叉和通识教育、导师制度、本硕博衔接培养等特色较为鲜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