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河南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 二 )


关于河洛古国 , 顾万发最津津乐道的 , 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 。 「遗址」河南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
文章图片

49岁的顾万发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 曾3次担任双槐树遗址的发掘领队 。 在发掘过程中 , 他注重对天文、祭祀、宗教、礼制等“形而上”遗迹现象的研究 , 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等认为 , 精神文明的考古过去长期被忽视 , 它恰恰是体现中华文明特质的最重要方面 。
在双槐树遗址的中心居址区内 , 采访人员看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星形状的天文遗迹 。 陶罐埋在土中 , 只露出一小部分 , 考古人员一一贴上了数字标号 。
“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 , 主人借此神化自己 , 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 , 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 , 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 。 ”顾万发如此概括 。
河洛古国的中心居址区已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 , 可见居住者非同一般 。 这里发现有4排大型房址 , 房址之间有巷道相通 , 其中最大的一个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 , 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 。 摆成北斗星形状的九个陶罐就是在这所房子前面的门廊发现的 。
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 , 北极附近——古人认为北极是天的中心 , 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 麋鹿在古人眼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 。 古代有天子冬至祭天的传统 , 大部分鹿类在夏天脱角 , 只有麋鹿在冬至脱角 , 所以统治者把麋鹿脱角视为吉祥的象征 , 并把麋鹿与一年最重要的节气冬至关联 。
北斗九星天文遗迹的发现 , 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
农桑文明史的最早代表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 。 它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 , 实证了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 。
这件艺术品长6.4厘米 , 宽不足1厘米 , 厚0.1厘米 , 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 , 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 。 它的做工十分精致 , 腹足、胸足、头部组合明晰 , 和现代的家蚕极为相似 , 同时背部凸起 , 头昂尾翘 , 与蚕吐丝或即将吐丝时的造型高度契合 。
这是迄今发现的仰韶时期与养蚕及丝绸起源相关联的、比较直观的实物资料 , 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 牙雕蚕的发现 , 对顾万发而言别具意义 , 因为双槐树遗址的发掘初衷就是寻找丝绸之源 。
“丝绸和玉都是中华文明的高端代表 , 关于玉的研究和发现很多 , 丝绸少有人关注 。 丝绸这种高科技产物的产生 , 一定有相应的社会理念和人力物力财力做支撑 , 背后肯定有更高端的文明存在 , 如果找到了 , 所谓‘中原文明洼地’的问题就解决了 。 ”顾万发说 。
李伯谦认为 , 从这一角度讲 , 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 , 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
「遗址」河南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
文章图片

墓葬区透露的文明发展模式
河洛古国还发现许多被后世承袭的文化传统或社会观念 , 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 。
遗址内发现3处墓葬区 , 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 , 均呈排状分布 。
遗址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 , 如双腹盆、双腹豆、双腹碗 , 以及薄胎斜腹彩陶杯 , 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还可以看到双墩文化靴形器、薛家岗文化折腹杯、松泽文化折肩折腹壶、大溪文化杯等文化元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