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关注陆军合成营建设:1+1>2,战斗力合成才是最终目标!

没有形神之“合” , 难有战场之“成”
——关注陆军合成营建设系列谈①
■刘建伟张宁
过去有人说 , 上有旅团下有连 , 营这一级最轻闲 。然而 , 在信息化战争时代 , 这句话已经是老皇历了 。春末夏初 , 从闽南大地到太行腹地 , 从塞北草原到东海之滨 , 重型合成营雷霆出击、轻型合成营迅疾穿插、山地合成营动若风发、两栖合成营战风斗浪、空中突击合成营凌厉攻防……我军练兵场上各类新型合成营频频亮相、身手不凡 。
一管窥全豹 , 滴水见太阳 。将这一个个散落在军营的新闻串联起来 , 放到我军合成营建设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系上来审视 , 不难发现其中蕴藏和传递出的重大变化:经过几年探索研练 , 合成营这一我军联合作战基本作战单元 , 形神正不断耦合融聚 , 逐步合成一体 。
春秋时期司马穰苴所著《司马法》中就提出:“凡胜 , 三军一人 , 胜 。”明代戚继光也曾讲:“大家共作一个眼 , 共作一个耳 , 共作一个心 , 有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在古代和近代的战争中 , 受制于所处时代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状况 , 战争只能在平面展开 , 甚至只能在陆地展开 , 但探索参战力量“合”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古代的阵战战术、近代的散兵线战术 , 就是合力制胜思想在战场上的体现 。
回溯我军历史 , 1979年8月 , 某部依托一个建制步兵营 , 一个坦克连 , 一个榴炮连 , 一个无后坐力炮连 , 一个高射机枪连 , 一个工兵排 , 一个通信排 , 一个防化班 , 一个喷火班以及相应后勤分队 , 组建起我军历史上首支合成营 , 首开我军诸兵种合成作战训练先河 。当初 , 那个试训的合成营仅包含几个传统的兵种、专业分队 。如今 , 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 陆航、电子对抗、无人机等新型作战力量都可为合成营所调配 。特别是在信息化战场 , 体系支撑、精兵作战的营级规模行动将大放异彩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 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合成营建设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 以适应未来作战“战略决策、战役指挥、战术行动”的发展要求 。
【「战斗力」关注陆军合成营建设:1+1>2,战斗力合成才是最终目标!】合成营重在合成 , 也难在合成 。合得起来就是“最强大脑”“三头六臂” , 合不起来 , 还是一盘散沙 。新编制体制下的合成营 , 实现了力量结构、人员编成、装备编配、要素编组的重塑与跨越 , 兵种多、装备繁杂、作战样式更新、任务更加多样化 。但合成营不是简单的兵种排列组合 , 而是将诸兵种要素高效掌控、融合运用形成的新型作战力量 。如果还停留在旧思维、旧模式上 , 合成营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 反而会因为“家当”多反应慢 , 掣肘战斗力的提升 。当前 , 面貌一新的合成营 , 让很多合成营指挥员喜忧参半:喜的是 , 与兵种营相比 , 合成营编制增设了营参谋 , 建起了“中军帐” , 配齐了各兵种分队;忧的是 , 合成营装备兵种组成杂、力量合成难度大、独立遂行任务多 , 实现从编制合成到战斗力合成 , 绝不会一蹴而就 。
编制合成是基础 , 战斗力合成才是最终目标 。合成营要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目标 , 既要在“形”上实现合编 , 更要在“神”上形成合心 。近年来 , 部队在开展合成营训练方面动脑筋、谋突破 , 收获不小 , 但合成的深度和广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 相互间的陌生感、距离感还没完全消除 , 兵种“缝隙”还未完全弥合 , “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还是少了些 。这就好比优秀拳击运动员与普通人相比 , 之所以能把人体机能发挥到极限 , 关键在于长期的科学训练强壮了骨骼 , 去除了多余的赘肉与脂肪 , 实现了浑身上下每个部位的密切协同 。同样道理 , 合成营要想叱咤疆场所向披靡 , 也需让“浑身上下每个部位”都融为一体 。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 , 一途不可以应无方 , 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信息化条件下的合成营建设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事物 , 没有固定的模式 , 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坐等等不来合成营的战斗力 , 必须顺应现代军事发展趋势 , 对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 不让问题成为难题 。各级要以“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 起于累土”的态度 , 细化训练标准 , 创新训练方法 , 一招一式、一步一动提升联合素养和联战能力;以严于实战、高于实战的要求 , 着眼生成合成化指挥与行动能力 , 针对性设置任务行动课题 , 提高初级合成能力;按照体系作战要求 , 将各类新型合成营模块化嵌入陆军作战体系 , 充分发挥其小型化、多能化、精干化、模块化等诸多优势 , 真正让各作战单元和要素发挥出体系效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