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国家周刊“豆奶大王”为何不再“欢乐开怀”?( 二 )


这一切的转折点 , 都要从2000年维维的上市说起 。
2000年 , 维维股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 起步于豆奶行业的维维 , 在获得资金之后 , 不满足于单一的营收来源 , 开始走上一条多元化之路 , 涉足农业资源、食品、饮料、粮油、酒业、茶 , 等等 。
【财经国家周刊“豆奶大王”为何不再“欢乐开怀”?】酒业是维维最早涉足的副业 , 也让维维跌得最痛的那条路 。
2006年 , 维维以8000万元的对价收购了双沟酒业38.27%的股权 , 2009年维维股份又将原本盈利的双沟酒业出售 , 随即以3.48亿元收购枝江酒业51%的股份 。
但2014年枝江酒业发生亏损 , 业绩大幅度下滑 。 同样的 , 维维接连收购的贵州醇酒业、徐州天杰酒业等 , 都在并表首年即出现亏损 。
酒业之外 , 2007年 , 维维股份进军房地产领域 , 联合中粮成立房地产公司 , 但随后发展不顺退出;2011年 , 维维股份收购了一家煤化公司 , 次年该公司巨亏2000万元;2013年 , 维维股份开展茶类业务 , 以7650万元收购了湖南省怡清源茶叶有限公司51%的股权 , 但2014年后 , 茶类收入开始持续下降 。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 , 多元化不是原罪 , 维维当前的困局也并非是多元化选择造成的 , 而是因为内部管理的混乱 , 缺少多元化运作能力所导致 。
一位接近维维的行业人士对采访人员表示 , 维维集团的管理层很固定 , 体系内基本都沾亲带故 , 典型的家族式企业 , 内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业化素养整体不高 , 难以作出大的改革或调整 。 在瞬息万变并且竞争惨烈的快消品行业中 , 这样的企业治理结构缺乏灵活性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 , 维维内部管理混乱、战略失败导致了其发展的滞后 , 这才是维维多年业绩不佳的核心原因 , 多元化仅仅是一个诱因 。
饮料专家陈玮告诉采访人员 , 维维多元化有得有失 , 多年前维维提出多元化概念 , 在资本市场上圈了不少钱 。 但是维维的核心竞争力始终不强 , 从产品的推广、人员素质到渠道的配合 , 都难以和国内外竞品中的知名企业相提并论 。
“豆奶大王”还能回来吗?
“假如维维没有在那个时候走向资本市场呢?”
这仅仅是一个假设 , 这个假设背后的真正问题是 , 如果维维当初聚焦豆奶行业发展 , 又或者维维回归豆奶主业 , 曾经的“豆奶大王” , 是否能够重振风采?
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 , 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 , 从管理结构和运营方式上看 , 维维与一个伟大的企业差距还很远 。
与维维豆奶辉煌的年代不同 , 当今的豆奶市场格局和竞争 , 早已换了天地 。
2017年维维豆奶的销量是8.66万吨 , 而当时 , 国内豆奶的整体销量已经变为109万吨 , 维维豆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不到10% 。
当前的植物蛋白市场同样进入了白热化的争夺阶段 。 除了传统企业六个核桃、承德露露、银鹭 , 伊利、达利这样的大型集团公司也已入局 , 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渠道优势和适应形势的营销推广方式迅速占领市场 , 这无疑是对传统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的一次重大冲击 。
沈萌表示 , 维维已经错失了很多窗口期以及资源 , 重回主业一方面需要投入巨大资源 , 而上市公司和实控人或许目前都不具备这个能力 ,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分化加剧市场竞争 , 维维的主业目前也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
此外 , 维维多元化留下的后遗症也难以解决 , 副业资产成为难以甩掉的累赘 。
朱丹蓬表示 , 去多元化是维维未来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 但是现在整个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 这给维维去多元化增加了难度 , 未来只有瘦身回归豆奶和粮食两大板块 , 才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
上述行业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维维近几年也在不断研发新的产品 , 走新的路线 , 但是收效甚微 , 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体制 , 即使重回主业 , 维维也不会有太多起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