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性格不合群,能力不强,可以选择啃老吗

90后的爹都是60,70 ,社会上最有钱的主,可以啃老
■网友的回复
摘要:一种媒介技术或工具的出现和普及,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开创除了新的社会行为类型。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可能塑造人类性格。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对微信数据分析过后,曾公开发出这样的感慨,“人们在微信上使用的时间过长”,这一点让他很担心。”微信打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把人的所有社会关系基本都搬到了微信上。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微信让现实中的朋友都变成了网友。从沟通交流,到消费支付,新的媒介帮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有效,但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前一阵子王宝强事件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不过多久,罗一笑事件空袭朋友圈,新媒介将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是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它连接了世界,但很多时候却冷漠了人际关系,数不清的公众号在为我们推送文章,虽然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但我们很容易被这些文章的观点牵着鼻子手,降低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另外不断地广告推送,还引发了个人对于消费的无限欲望。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对于它所带来的道德和社会问题都会引发人们的巨大争议,当然关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能早已司空见惯,而今天我想讨论的是从媒介对人另一方面的影响,即性格。前些日子,我的好朋友母鸡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一则视频,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在视频里搔首弄姿,随着音乐忘我的扭动姿体。母鸡说:“俊宝,你看你弱爆了”,别人跳得比你好多了!点开视频,看着小男孩忘我的表演,让我想起了10年的我。戴假发,涂口红,穿裙子,旋转,跳跃……故事刻画在旋转的指尖,10年前的我,是众人眼里的奇葩。那时的我就觉得自己是最独一无二的,为了表现的和别人不一样,我还特意买了一个清新超凡脱俗的粉绿碎花小提包,我依稀记得店主得知我买这个包包是为了自己背的诧异表情,我觉得他一定觉得这个男孩子有病,是的,我想那时候我真的是有病,但不是生理上的,是心理上的。当我将我引以为傲的舞蹈展现在聚会上表现给家人看的时候,他们没有像同学那样为我鼓掌喝彩,脸上呈现的是一张张冷漠的表情,没有说一句话……我有些失落!回想起这段往事,我仍忍不住扑哧一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在没有像10年前那样疯狂的跳过舞娘。但近些年来,我发现这样出格的视频在网上数不胜数。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奇葩凸现。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对90后议论纷纷,他们说90后怎么了,90后究竟能不能撑起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们说......人们抱着对90后不满去批评和质疑,但却很少去分析为什么90后会是这样。在这个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的娱乐至死年代,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沉迷于参与这场喧嚣的时代戏剧表演中,却忘了用一双客观审视的目光去思考这些行为出现的原因。而探究那些发酵、酿造、催熟行为出现的土壤、水分和气候等等条件以及因由才是更有意义的!因为自身的专业背景,我开始从媒介角度探究那些和我一样的90后。 新媒体开辟了自我“出位”的公共空间可以说自媒体这个公共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让“自我”走到了“公众”面前, 让私人空间通过自愿的方式渗透进了公共空间, 并在公共空间中得到互动表现, 得到承认和赞许。它给普通民众,张扬自我、助力个性成长,铸就个体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种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再进一步思考,自媒体成为了大众表达自我的平台的同时,它也像放大镜一样将社会上多元群体推上了公众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形态各异的人性。我们在媒介上的各种行为也像是一个演员一样在推进着演出的进程。我们取悦“奇葩的表演”,为它点赞鼓掌,获得心灵满足的“奇葩”则愈演愈烈,自媒体兴起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类性格当然,媒介的作用不仅仅在为新青年表达自我提供舞台和作为放大镜呈现人性,更重要的是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的个性和性格,我认为这才是媒介对“奇葩”形成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回到15年前,大风车,动画城,小鹿姐姐,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美少女战士,神奇宝贝,百变小樱,黑猫警长,足球小子,葫芦娃……90后的我们是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我记得那会儿,一放学回家,我就会打开电视,和隔壁家的小伙伴们一同坐在电视前,迫切地等待动画片的开始,然后还会跟着动画片的片头曲兴奋得群魔乱舞起来=。=由于父母忙于做生意,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看电视,听音乐,媒介成了我童年最好的朋友!其实我也很希望父母多陪陪我。但是尽管我怎么躺在地上哭啊闹啊,他们就是不带我出去玩。如果附近有老人去世,晚上一个人在家我就特别害怕,我害怕鬼来找我,估计是鬼片看多了的缘故吧。可是后来我便不闹腾了,于是我开始“安分守己”,闲暇时间都在家里,再后来,很多人都说我很乖,不出去乱跑,但是现在想起来,这种“乖”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人格缺陷。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幕的狭小媒体环境中,这种封闭缺乏现实互动的环境,使我们这一代人当中大多数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我们也渴望摆脱孤立也希望与别人接触,需要获得别人的肯定,但又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很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我们的诸多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移位,现实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满足于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社会互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网上十分活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显得沉默与拘谨。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的我们有在行为方式上习惯于“跟着感觉走”,相比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们注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如果单纯的将90后的性格形成归咎于媒体未必太过果断,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形成与家庭成长背景和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在分析一个人不能撇开历史,要在追根溯源,全方位的解构中分析时代背景对其思想行为形成的影响。所以再进一步深入的思考,结合时代背景,我发现了一些这一性格形成更重要的因素。 时代变革影响90后成长90年代中国城市化脚步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下海经商,全民炒股的热潮,新兴的大众媒体为人们的财富梦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媒介产业开始走向市场,刺激消费,购物杂志指导人们吃喝玩乐,时尚刊物描绘着有钱人的天堂。人们追求物质基础,却忽视了孩子的教育成长。乡下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城里的孩子父母忙着做生意,父母不能时常陪在孩子身边,被关在屋子里的孩子只能和电视音响等媒介为伴,造成了孩子性格上形成缺陷。不过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与意识的进步,当下父母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如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时代的主角在更替,当初的90后已有不少已为人父母,在高度合理化的企业组织和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失落感和无力感增强往往会使我们在业余生活中习惯于逃避到媒介提供的消遣和娱乐领域,手机、ipad等成为生活、娱乐必备品,微信逐渐渗透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媒介对人的影响仍然在增强了.......或许在未来,新的媒介可能会取代微信,但无论是何种媒介,我们不能盲目沉迷其中,充分认识和把握媒介的特点和运作规律,取其利,避其避,让其为我所用,才能避免人类完全受制与技术,帮助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M4ODA5OQ==
【90后,性格不合群,能力不强,可以选择啃老吗】 编辑 | 邱小丢制作 | 邱小丢微信号 qiuxiaodiu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