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这座自然博物馆就已先进得使人有穿越的感觉( 二 )


传教士怀恩光(1858~1926) , 英国爱丁堡人 , 1880年受英国基督教“浸礼会”的派遣 , 来到青州传教 。 1887年他在青州建了一座博物馆名叫“博古堂” , 对帮助他传教和普及科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 1904年他奉调济南 , 在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齐鲁大学”前身)神学院任教 , 于1905年将“博古堂”迁到济南 , 山东巡抚杨士骧率众官员参加了开馆仪式 。 ……怀恩光设想把博物馆扩大 , 作为传教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个基地 。 他报请英国“浸礼会”批准 , 申领了6500英镑筹建经费 , 在济南南关山水沟西(今“趵突泉南路”与“广智院路”交汇处)购买土地加以扩大 。 英国浸礼会派来建筑师 , 1910年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 , 定名“广智院” , 寓意“广其智识” 。 (楼主批注:应该就是“推广、普及知识”的意思!当年把“知识”称作“智识”)……1911年1月30日(辛亥年正月初一) , 广智院正式对外开放 , 当天便门庭若市 , 观众爆棚 , “到广智院看西洋景”成了此后多年山东人的热门话题 。广智院坐南朝北 , 院落南北长185米 , 东西宽近70米 , 占地1万多平方米 , 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 总平面呈“出”字型 。 设计者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 ……走进大门楼 , 正面是陈列室 , 左右分别为阅览室和研究所 , 后为布道堂 。 大门楼两侧的沿街平房外墙 , 都砌着一色的六角形漏窗 , 其形式恰似中国古代园林建筑 。广智院在中国博览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历史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将其作为中国博览馆建筑的代表 。解放前这座自然博物馆就已先进得使人有穿越的感觉。二
广智院开办之初 , 世人感觉新奇 , 观众趋之若鹜 。 广智院入口处 , 装有一个自动计数的转轴 , 每进一人就自动拨一齿 , 这样就记下每日进来参观的人数 。 据它统计 , 参观人数最多时一天有9000人次 , 年均总量在20到30万之间 , 1930年曾创造最高纪录40万人次的奇迹 。 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 因为当时济南市区人口总量也达不到这个数 。 怀恩光在给教会的报告上写到:“1909年全年参观者215055人次 , 其中官员1085 , 学生43477 , 香客19346 , 图书馆与阅览室读者37966 , 官太太552 , 其他妇女13645 , 士兵11480 , 其他的参观者则来自民间各个阶级 。 ”“1912年来院参观者共有231117人 , 其中有教育界的约50000人 , 妇女21310人 , 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读者共约27000人 。 ”(楼主批注:“教育界的”应该是指教师和学生)解放前这座自然博物馆就已先进得使人有穿越的感觉
1947年 , 青年们在广智院参观天文模型 。广智院还吸引了国内外一些知名的学者、政坛名流、商界领袖慕名前来 。 譬如黄炎培、胡适、老舍等 。 老舍还写了一篇名为《广智院》的散文 , 对广智院进行了生动形象、令人捧腹的介绍 。 他在文中感慨地说:广智院比起大英博物馆等来虽然简陋了些 , 但是作为文盲占国民大半的我炎黄子孙 , 对于广智院的陈列品有的恨不能全懂 。 (楼主批注:在那篇文章中 , 作家老舍对基督教教会办这座博物馆的行为予以了高度的赞扬!稍后我会贴出那篇散文的正文) 1922年 , 著名学者胡适参观了广智院 , 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此院在山东社会里已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机关 。 每日来游的人 , 男男女女 , 有长衣的乡绅 , 有短衣或者半臂的贫民(楼主批注:这里的“半臂”肯定是指“半袖” , 就是袖子只有半只手臂的长度 , “半臂的贫民”就是指穿着“半袖衣服”的穷人) 。 本年此地赛会期内 , 来游的人每日超过七千之数 。 今天我们看门口入门机上所记的人数 , 自四月二十六日起 , 至今天(七月七日)共七十日 , 计来游的有七万九千八百十七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