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学粉丝文化流变:媒介变迁背景下中国粉丝的成长简史( 二 )
正如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姜明在论文《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中所指出 , “消费社会时代的到来 , 赋予了粉丝文化崭新的样态与表现方式 , 更为活跃、自主和参与性强的粉丝文化开始崛起……粉丝的实践行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消费 。 如广电产业、电信产业和电子制造业共同为粉丝搭建一个信息生产和传播平台的同时 , 也享受着由粉丝的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巨大红利 。 ”
◣媒介激变背景下的互动型粉丝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 , 互联网先是在PC端营造了一个庞大的赛博空间 , 资讯向门户网站聚集 , 网友向贴吧、论坛及其他网络社区聚拢 , 但真正的普世性变革来自于移动互联网的横空出世 。
2013年 , 移动芯片需求首次超过PC芯片 , 并逐渐成为智能终端产业的引领者 , 随之而来的是即时通讯、社交互动、移动支付、手机购物、在线直播等互联网全生态应用场景的蝶变 , 重社交类发布媒介、信息流类分发媒介、泛知识类分享媒介、短视频类直播媒介等多样态的媒介激变也由此迎来爆发 。
新媒体时代强势降临 , 粉丝的角色身份得到充分的延伸与拓展 。 这意味着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 , 借助于高渗透率的社交互动 , 饭圈文化系统化 , 粉丝能够有组织、成规模的参与到与偶像相关的网络投票、打榜、作品宣发等活动之中 , 甚至出现职业粉丝 。 去年7月足以载入饭圈史册的“坤伦”粉丝数据流量大战便是一个经典案例 。
另一方面 , 在媒介激变的推动下 , 内容产业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 持续的领域细分为粉丝提供了丰富的范本 , 偶像泛化的趋势重新启动 , 娱乐明星不再是被追逐的唯一对象 , 人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粉丝 , 也有机会拥有自己的粉丝 。 尤为突出的表现是 , 头部***人、热门主播和短视频up主等构成的新一代网红的崛起 , 把粉丝商业价值挖掘到了极致 。
本文插图
02 新媒介技术与粉丝文化的双向刺激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为粉丝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赋予了粉丝群体性的协同创造和高效联动能力 , 使得粉丝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数据化、文本碎片化和价值商业化的特点 。
对此 , 复旦大学崔迪老师2019年做客全媒派真爱群分享活动时曾简明地指出 , “我们可以将现在的粉丝实践理解为媒介形态变迁的自然结果 。 ”具体来说 , 泛知识类媒介的出现培育了粉丝为内容付费的习惯;重社交类媒介的出现培育了粉丝为爱豆打榜与参与饭圈的习惯;短视频类直播媒介的出现则培育了粉丝用真金白银支持自己喜欢的名人的习惯 。 再有 , 新媒介场域也彻底改变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市场关系 , “买方”市场终于到来 , 粉丝依然狂热 , 但不再专一 , 其可选择性很多 , 而且脱粉的行为愈发频繁 。 与20年前相比 , 话语权上已不可同日而语 。
新媒介技术与粉丝文化之间的刺激效应是双向的 。 粉丝文化及其衍生出来的商业形态反向推动着新媒介技术的持续创新 。 粉丝对偶像的情感寄托决定了其必然有从“追逐偶像”到“参与偶像生活”的实践冲动;与此同时 ,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 , 粉丝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显著提升 , 其身上的商业价值引起资本的高度重视 , 粉丝的消费也直接关联着偶像的商业价值 。
因而 , 迎合粉丝的这种社会实践和消费心理 , 成为了推动新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力之一 。 目前 , 诸多新的媒介产品的研发是以粉丝经济为基本商业逻辑的 。 电商与直播的“珠联璧合”、各类平台的付费打榜等 , 均是粉丝经济催生的结果 。 此外 , 粉丝文化对媒介生态的改造也值得关注 , 例如2005年超女爆火之后 , 各类选秀综艺节目花样翻新 , 层出不穷 , 热潮直到今日仍在持续 。 这一过程中 , 电视媒介生态也随之受到影响 , 产生变化 。
推荐阅读
- 上游新闻肖战回应:我不需要应援,网传老师粉丝让学生录视频
- 缓缓静水流深不语中科大、北大、南京大学进入前三,2020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出炉
-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科学技术厅谢京厅长一行赴我校调研指导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
- 奇闻烩谈清华大学女教授终于将圆明园“复活”!看完震撼人心!,耗时15年
- 「清华大学」清华给留学生开“后门”,北大也紧跟其后,网友却炸了锅!
- 「贾静雯」肖战背锅?粉丝引导学生追星,众大V发声声讨,评论区用词激烈
- 小畜播报支开老婆为了这个?粉丝:你老婆好看一点,姿态移情别恋
- 说手机的大学生4g 1800多性价比高吗?,nove6
- 「淘宝客」腾讯最“嚣张”的员工!马化腾:不怕他上班睡觉,就怕他被挖走。
- #马化腾#当年跟马化腾一起创办腾讯,另两位大学生创始人,如今过得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