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妈妈才能对症下药,小孩子经常打架?家长要分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当小朋友上幼儿园的时候 , 他们就已经踏入了半个社会 , 在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当中 , 孩子的情绪难免会有波动和变化 , 尤其是一些 , 性格比较活泼的孩子 , 他们常常善于与人交往 , 但是也容易与人打架争吵 。
相信不少家长都会收到来自幼儿园老师们的投诉:''你的孩子今天又和xxx打架了'' , 又或者有些性格偏内向的孩子 , 他们也会容易受到同伴们的欺负 。 然而 , 孩子们的这种行为 ,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 , 这一行为在3到7岁的孩子 , 尤其是4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高峰期 , 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 , 这一行为是最常见 , 也是正常的 。 但是 , 如果不及时地引导孩子 , 这种攻击性行为就会让''打人''、''骂人''变成理所当然 。
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 逐渐消退''攻击性行为''首先就是要''对症下药''!要掌握攻击性行为的两大类别 , 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
小D妈妈才能对症下药,小孩子经常打架?家长要分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文章图片
''攻击性行为''有哪些?
1.工具式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了孩子打人骂人 , 人身攻击 , 又或者是破坏别人物品等等 , 然而 , ''工具式攻击性行为''却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和需要而引发的攻击行为 。 比如 , 孩子看到同伴有一个玩具 , 自己非常想要 , 而家里又没有 , 所以在当下他会利用这种行为去攻击别人 , 责骂别人 , 甚至是用争抢的激烈行为来获取物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
''工具式攻击性行为''的引发并不是孩子有意的 , 他并非要故意伤害别人 , 而是他想获取对方的物品 , 但是采取的方式不对 , 甚至是偏激 。 对于这些孩子引导的方式有很多种 , 也较容易引导 , 因为孩子在做出此类攻击性行为的时候 , 情绪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和波动 。
2.敌对式攻击性行为
''敌对式攻击性行为''与''工具式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区别 ,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敌对式攻击性行为''是孩子有意而为的 , 并且孩子在攻击他人的时候常常情绪是有波动和变化 , 从而由情绪引起的打人、骂人的偏激行为 。
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 他们不太好引导 , 在制止他们攻击别人之前 , 首先就是要稳定孩子的情绪 , 然而每个孩子情绪不同 , 引起他情绪波动的原因也不不同 , 因此 , 这类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引导起来需要家长十分的耐心 。
小D妈妈才能对症下药,小孩子经常打架?家长要分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文章图片
影响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家庭的''榜样''作用
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实验''波比娃娃'' , 在这一实验当中 , 很好的验证了 , 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成人的榜样作用之间的关系 。
班杜拉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 ,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四岁左右 , 也就是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出现高峰期的年龄阶段 , 班杜拉对每名儿童都进行单独的实验 , 每个孩子首先会被带进一个密室 , 孩子会在密室当中观看成人榜样 , 展示的不同行为的视频 , 即''不攻击波比娃娃''和''攻击波比娃娃'' 。
十分钟以后孩子会被带进另一个房间 , 而房间里面也摆着与视频相同的波比娃娃 , 但是孩子们会被告知不允许玩这些玩具 , 成人先用''不允许''来调动孩子的情绪 , 引导孩子情绪产生变化 , 等大人走出房间后 , 在房间外面观察孩子 , 发现极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拿起房间中的锤子、标枪、球等玩具对波比娃娃进行不同程度的攻击 。
从该实验中班杜拉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孩子们观察大人的攻击性行为 , 是他们更倾向于模仿 , 同时 , 尽管孩子观看了大人没有攻击娃娃的视频 , 但是仍然对孩子攻击波比娃娃的行为产生不了抑制的作用 , 也就是说 , 一旦家长出现了攻击他人的行为和表现 , 不管之前有没有做类似的行为 , 孩子们都会去模仿攻击性的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