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二 )



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本文插图
iRobot 排雷机器人|iRobot
直到 2001 年 , 制造扫地机器人的想法才开始浮现出来 。
Roomba 起初的产品设定是一台没有真空吸力的机械式地毯清扫器 。 iRobot 在开发一款新产品之后 , 通常会咨询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意见 , 再将产品推向市场 。 根据得到的反馈 , 如果 Roomba 能够加上真空吸尘功能 , 市场会为此多付一倍的价钱 , Roomba 可以卖到 200 美元 , 正好符合 iRobot 对于 Roomba 的售价预期 。
Roomba 团队采纳了这个想法 , 但是距离原定的上市时间仅剩几个月 。 团队经过反复测试 , 最终采用清洁产品制造商美国庄臣公司(S.C. Johnson & Son Inc.)地板清洁机器人的真空吸尘技术 。 此前 , iRobot 与庄臣公司合作生产商用地板清洁机器人 。
Angle 后来回忆道 , 正是之前那些算不上成功的尝试让 iRobot 最终制造出扫地机器人变得顺理成章 。 比如 Roomba 在清洁地面时执行的控制移动和导航规划算法与排雷机器人搜寻地雷的原理大致相同;与孩之宝(Hasbro)合作生产玩具时 , iRobot 参观了很多中国工厂 , 掌握了控制低成本 , 规模化收益的生意模式 。
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本文插图
iRobot 制造的机器人|IEEE
难题的另一种解法
当扫地机器人还是大多数眼中的新鲜事物时 , iRobot 竟然准备要走性价比路线 。
戴森为了精确绘制和导航在 DC06 搭载了 80 个传感器和两台机载计算机 , 这让 DC06 重达 9 公斤(相当于三台普通扫地机器人的重量) , 这种只专注高成本技术的堆砌 , 最终让戴森的第一款扫地机器人产品成了实验的「小白鼠」 。
而在机器人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 , 希望将机器人产品带入千家万户的 iRobot 则果断放弃了这种科技行业固有的思维模式 , 而是选择制造一款消费者买得起的扫地机器人 。
iRobot 开创了「随机碰撞模式」 , 省去了大量机载传感器 , 尽量降低 Roomba 的处理器配置 , 从而实现了大幅缩减成本 。 「与其说 Roomba 是一台 PC 不如说它是一支游戏手柄 。 」彭博社如此评论道 。 Roomba 在地面随机移动 , 但是能够在遇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 , 探测到台阶时自动停止 。
这种设计理念来源于 Angle 就读于 MIT 期间研发的六条腿仿生机器人 Genghis , Genghis 受到昆虫启发 , 能快速对环境进行反应 , 如今这项技术叫做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 , 并且是大部分机器人的核心能力 。
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本文插图
Genghis|iRobot
Angle 等人对于 Roomba 受欢迎的程度始料未及 , 起初他们只告诉代工厂生产 15000 台 , 「然而大型零售商的电话蜂拥而至 , 希望能够代理 Roomba 。 」Brookstone CEO Michael F.Anthony 如此形容市场的紧俏 , iRobot 不得不在圣诞节期间追加了 5 万台的生产订单 。
两年后 , iRobot 销量就突破了百万 。
iRobot 去繁就简 , 尽量压低价格又做到实用 。 虽然初代产品也存在覆盖率低 , 吸力较弱等缺点 , 但是随着后续系列面世 , 产品性能不断提升 , Roomba 800 更是在随机碰撞模式下通过配备灯塔虚拟墙实现对扫地机器人工作区域的分割和导航 , 进一步提高了清洁效率 。 iRobot 定位也逐渐走向中高端化 。
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本文插图
Roomba’s i7+ 能够预先扫描用户的居家环境 , 个性化定制清扫日程|iRobot
从工业机器人起家 , 最终靠家用扫地机器人打开局面 , iRobot 走了一条与过往完全不同的路 。 2016 年 , iRobot 做了另一项重要的决定 , 将国防和安全部门以 4500 万美元出售给 Arlington Capital Partners 。 因为家用机器人已逐渐成为 iRobot 的营收主力 , 营收占比从 2008 年的 56% 增加到 2013 年的 88% 。 iRobot 之后相继推出 Braava 擦地机器人系列和 Terra 割草机器人 , 将精力集中在清洁机器人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