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本文插图
当你已经习惯家里那个跑来跑去的扫地机器人 , 你需要了解下19年前 , 它是被谁创造出来 , 送入家庭的 。
2008 年《机器人总动员》上映 。
主人公瓦力是一台被遗留在地球上 , 经过程序设定 , 只会日复一日做着垃圾清理工作的机器人 。 然而它手捧绿植 , 满眼爱惜的一瞬间不知道击中了多少观众的内心 。 不过不少抹着眼泪的观众心中所想或许是 , 如果自己拥有一台能做家务的机器人就好了 。
时隔 12 年 , 曾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奢望」已经变成现实 。 人们逐渐接受了一台扫地机器人在家里转来转去 , 将我们从繁重枯燥的家务活中解放出来 。 据德邦证券调研数据显示 , 2018 年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约 27 亿美元 。 机器人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日渐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 大大压低了硬件成本 , 人们花上大几百人民币甚至就能抱一台回家 。
【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2002 年 , 比皮克斯赋予我们的想象和感动还早 , iRobot 就已经将家用扫地机器人产品规模化落地 。 想想看 , 没有什么先驱经验可借鉴的二十年前 , 想要生产一款全新的机器人产品并且被市场认可并不容易 。 iRobot 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难题 , 一、实用性 。 它不能是一个摆在实验室里被反复欣赏的「科研品」;二、成本控制 , 新鲜事物被市场接受的前提是消费者买得起才行 。

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本文插图
iRobot 联合创始人兼CEO Colin Angle|iRobot
每一个领域都需要自己的开荒者 , 它打破技术的藩篱 , 将创新的点子落地成触手可及的产品 。 在机器人领域 , iRobot 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一个产品品类 , 并且改变了机器人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 。
机器人不是仅存于科幻电影和小说中 , 它已经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
从实验室走到工厂
iRobot 并不是扫地机器人概念的提出者 。
1996 年 , 伊莱克斯品牌旗下的「三叶虫」第一次在 BBC Tomorrow's World 中亮相 , 从节目的名字不难看出 , 扫地机器人在当时绝对是个划时代的新鲜玩意儿 。 其实 1990 年 iRobot 成立之初 , 联合创始人 Colin Angle 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能够发明清洁家里地板的机器人?」Angle 一般会反问一句 , 「你愿意花 5000 美元买这样一款产品吗?」
这足以证明当时扫地机器人技术并不成熟 , 早产的技术抬高了生产和制造成本 , 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 。 三叶虫的反应和运行速度较慢 , 且无法解决碰撞问题 , 以至于靠近墙壁等物体的小块区域总是无法被清理 , 产品厚度设计不合理 , 无法深入家具底部 。
2001 年三叶虫发布时售价 1600 美元 , 当时戴森其实也设计了一款型号为 DC06 的扫地机器人 , 预估售价高达 3000 美元 , 最终并没有实现量产 。 技术不成熟是一方面 , 同时市场对扫地机器人这种非刚需的「奢侈品」并不感冒 。
极客公园扫地机器人的创世记
本文插图
iRobot 在此之前做的事情与扫地机器人关系不大 ,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 , 三位从 MIT 走出来的联合创始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既想创造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 又要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机器人产品能够赚钱 。
他们尝试过多条产品线 , 探月机器人 , 疏通血管的纳米机器人 , 军事排雷机器人……即便今天看来 , 这些想法也足够前卫和有趣 , 但是却没有一项能给 iRobot 带来可观且持续的收益 。 联合创始人海伦·格雷纳曾经开玩笑说 , 「PackBot(排雷机器人)能带给我最大的安慰仅仅是战场上军人邮寄来的感谢信」 。 为了打开产品市场 , iRobot 与各自领域的巨头合作 , Colin Angle 说 , 「我们寻求的合作伙伴是有资金 , 有渠道并且懂市场的 , 这是我们的弱势 , 相反我们相信自己的技术足够前沿 , 足够有创新力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