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复工】挤出数据水分,摸清复产复工真实情况

蒋璟璟为了给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纾困 , 有的地方实招不多 , 虚活不少 , 不仅浪费财政资金 , 耗费基层干部正常工作精力 , 更让企业疲于应付 , 甚至诱导攀比心理 , 滋生不实之风 , 误导各级政府决策 。 为了显得热闹好看 , 一个项目签约仪式搞3遍;为了上级满意 , 复工复产率不顾实际 , 越高越好;为了表示重视 , 高调到企业搞现场办公 , 事后却啥都没办成……(半月谈)复产复工 , 各显其能 。 这其中 , 有些是苦练内功的真功夫 , 还有一些则是花拳绣腿乃至纯属形式主义了 。 有企业负责人抱怨 , “半年前就完成签约了 , 之后又参加的两次集中签约没有实际价值 , 只是走个形式 。 ”事实上 , 集中签约 , 摆出锣鼓喧天的大阵仗 , 可以说是不少地方惯用的老套路了 。 至于说“框架协议”“意向投资额” , 更是极尽吹水、浮夸之能事 , 内容宽泛甚少实质约束可言 。“项目反复签约 , 复工复产像表演” , 个别地方为了“数据上好看” , 枉顾本地实际情况 , 诸如“企业复工复产率99%”之类的数字张口就来 , 完全就是放卫星了;还有些地方 , 动辄下厂调研、现场办公 , 各种支企惠企的“空头支票”开了不少 , 但极少有兑现的……凡此种种 , 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 , 更是给真正意义上的复产复工添堵 。需要厘清的是 , 所谓“复产复工率” , 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抽象的概念 , 更不该是任人“制造”的数字 , 而必须对应着一些更具体的指标 。 比如说 , 企业的“订单量”“用电情况”“纳税额”等等 。 只有具备了这些更可靠的证据支撑 , “复产复工”才是名实相符的 。 实事求是 , 挤出水分 , 有困难解决困难 , 而不是掩盖问题粉饰太平 , 这是实现真实复苏的必须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