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新华社贵阳5月7日电 题:"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新华社采访人员段羡菊、齐健、崔晓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所居住的瑶山 , 是贵州历史上最穷的"三山"地区之一 。 这个有着苦难迁徙传统的直过民族 , 历史上 , 为躲避战乱 , 不断迁往深山;如今 , 向着美好生活 , 他们不断迁离深山 。
文章图片
群山环抱的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菇类村懂蒙瑶寨及旅游公路(2019年11月5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39岁的何国强个头不高 , 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荔波县城的兴旺社区 。 他家墙上相框贴着两张照片 , 一张是黑油毡布覆顶的小破木房;一张是崭新、绿化的电梯小区 。 他说:"现在房子比过去好1000倍 , 生活是过去不敢想象的 。 "
文章图片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何国强现在居住的荔波县兴旺社区(2019年11月7日摄);左下图为何国强搬迁前居住的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拉朝组旧居(翻拍照片);右上图为何国强与孩子们在新居里看电视(2019年11月6日摄);右下图为何国强在荔波县城的建筑工地务工(2019年11月6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文章图片
从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易地搬迁到荔波县城兴旺社区的罗教金 , 在城郊蜜柚地里发展林下养鸡(2020年3月1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段羡菊 摄
何国强家所经历的 , 是1949年以来瑶山有组织的第七次搬迁、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搬迁 。 跨越时空的"七迁" , 浓缩了极贫地区脱贫攻坚的卓绝与成就 。 2020年3月 , 瑶山瑶族乡退出贫困乡 , 追上了全国的步伐 。
"七迁" , 走出贫困笼罩的大山
瑶山瑶族属白裤瑶支系 , 迁徙并栖居于荔波县南部的高寒山区 。 大山里缺田、缺水、缺粮 , 长期以来 , 他们生存方式原始 , 以刀耕火种兼狩猎为生 , 一地种上两三年 , 剥尽地力后又搬家开荒 , 又称"过山瑶" 。
1955年 , 部分村民走出深山 , 搬到山下的拉片村 。
出生于1981年的何国强 , 因家贫小学辍学 。 入住小破木房之前 , 还在低矮茅草房里住了十几年 。 "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床 , 一家人挤在草窝和木板上睡 。 "
他的经历 , 印证了荔波县志记载新华社采访人员1980年到瑶山公社调研时反映的情况:公社连续三年人均收入在40元以下 , 由于粮食不足 , 不少人长期吃芭蕉芋;全公社304户 , 只有14户是瓦房 , 其余都是茅草房;87%的人是文盲 , 没有一个大中专生……
改革开放后瑶山乡第一任乡长谢家宝回忆 , 上级重视这里的贫困情况 , 乡里的公粮和电费被免了五年 , 瑶山小学学生"免教育费、免学杂费" 。
然而 , 土地稀缺、交通困难等问题 , 还是扼住了村民命运的咽喉 。 1996年 , 瑶山第二次搬迁 , 30户村民搬到玉屏街道水甫瑶寨 。 "搬下去 , 有房住 , 分土地 。 "
1998年 , 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之后 , 70户村民从瑶山搬到土地较为丰富的水尧乡水瑶新村 , 经历第三次搬迁 。
此后 , 贵州在瑶山先后实施开发式扶贫和两次生态移民工程 , 第四批30户、第五批150户、第六批315户 , 从深山迁入拉片 , 住进了两层楼房 。
文章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9年11月5日拍摄的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拉懂吉生态移民新村(新华社采访人员杨文斌摄);下图为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上世纪的茅草房民居(资料图片 ,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人民政府供图) 。 新华社发
进入精准扶贫期后 ,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村民的生存环境 , 斩断"穷根" , 2017年至2019年 , 瑶山迎来史上力度最大的搬迁 。 政府总投入6000余万元 , 安排居住在深山里的最后246户1045名瑶族同胞当中的206户住进县城的兴旺社区 , 40户安置在小七孔景区门口的梦柳小镇 。
文章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荔波县水尧乡水瑶新村;下图为1998年从瑶山搬迁至水瑶新村时 , 移民最初的旧房遗址(2020年2月28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段羡菊 摄
与过去相比 , 第七次搬迁具备鲜明特点:方式由部分搬迁变为整体搬迁;搬迁主要目的地 , 由山下的乡村变为县城 , 246户移民和其他乡镇移民 , 搬进了县城基础设施配套最完善的社区 。
出山 , 历经艰苦卓绝的探索
酒壶 , 猎枪 , 鸟笼 , 是瑶族男人酷爱的"三件宝" 。 搬到县城快两年 , 何国强虽没有碰过"三件宝" , 每天却精神焕发 。 当采访人员到访他家时 , 孩子们正安静认真地上网课 。 墙上贴着很多孩子获得的奖状 。 "我吃尽没文化的苦 , 现在梦想就是让孩子们读好书 。 "
文章图片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9年11月5日拍摄的贵州省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新貌(新华社采访人员杨文斌摄);下图为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旧貌(资料图片 ,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人民政府供图) 。 新华社发
搬迁前 , 深山村民对外面世界心怀恐惧 。 "一开始做搬迁动员 , 有的寨子的人全躲起来关门不见 。 "派驻到兴旺社区做移民工作的瑶山乡干部何春柳回忆 , 工作队反复上门 , 耐心说明 , 争取他们理解 。
在兴旺社区 , 每个乡镇都要派一个干部跟踪服务移民 , 瑶山乡派了三个 。 对一些不识字的瑶山移民 , 教他们记楼栋房号的办法 , "7像镰刀 , 11像筷子";带他们"县城一日游" , 熟悉超市、菜场、医院、学校、广场的位置 。
文章图片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懂蒙瑶寨的村民搬迁后 , 寨子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下来发展旅游 , 这是一位制作售卖瑶乡特色手工艺品的村民(2020年2月27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段羡菊 摄
进城不久 , 何国强打消了顾虑 。 何春柳东奔西跑 , 不仅帮他联系去工地做工 , 还给他妻子黎美丽介绍了养老院的工作 。 "第一次带黎美丽去找工作 , 跟着我身后的她 , 紧紧抓着我的衣角不放 。 "何春柳说 , 她后来做护工跟人打交道多了 , 大方、自信了 。
目光明亮、风风火火的何春柳 , 是一位布依族青年女性 。 在移民眼中 , 她就像随时排忧解难的"110" 。 她打开微信里的"瑶山移民就业服务群" , 告诉采访人员:"这个群有357人 , 从2月底以来一直发布招工信息 , 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户 , 我们采取一户一个就业帮扶办法 。 "
一代一代的基层干部接力 , 为"七迁"付出了汗水、辛苦乃至生命 。 搬到水瑶新村 , 一开始移民和周边的布依族村民有一些矛盾 , 县里抽调布依族干部覃红建任新村支书 。 开荒之初食物不够 , 覃红建开车拉自家的粮食发给村民;奉献19年 , 直到2018年8月因胃癌去世 。
就在覃红建去世那年年底 , 村民人均年收入达6545元 , 顺利脱贫摘帽 。 移民们以瑶族最高礼节为他敲响铜鼓 , 鼓声经久 , 回荡不息 。
文章图片
从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搬迁到玉屏街道水甫瑶寨 , 后来又二次搬迁到县城兴旺社区的何明芳 , 准备驾驶拖拉机运载农产品(2020年2月28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段羡菊 摄
多次搬迁过程中的瑶山人 , 还接收到全国各地的真情爱心 。 王陆保是瑶山瑶族乡现任乡长 , 也是全乡第一个大学生 。 到今天瑶山已经有30多个大学生 , 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 。 "高中阶段资助我的是一位深圳的老师 , 叫陈朝萌 , 我永远忘不了他的名字 。 "他说 。
文章图片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的孩子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2019年11月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文章图片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在大课间活动中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采访人员辗转联系找到了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的陈老师 。 他至今保留着十多年前王陆保寄来的12封信 。 "物质上的帮扶解决了少年时的困难 , 精神上的鼓励温暖我一生 。 "王陆保心怀感激 。
文章图片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在大课间活动中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奋斗 , 向着自力更生的方向
沧桑"七迁" , 书就了一部瑶乡人与贫困战斗的史诗 。 每一次迁徙的章节 , 都留下了他们艰辛奋斗的故事 。
水瑶新村的稻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 却无法满足对增收的向往 。 "有一天 , 覃书记对我说 , 光有粮食吃还是不够 , 必须外出打工 , 金山 , 你年轻 , 你带个头吧 。 "2004年 , 时任村委会副主任、32岁的谢金山踏上旅途 。
从广东到浙江 , 谢金山由搬运工、泥水工干起 , 四年后 , 在浙江义乌一家工厂上班 , 勤劳、正直的他获得了老板信任 。 "他说要是你们老家有像你这样肯干的人 , 都可以带过来 。 "谢金山欣喜若狂 , 一夜无眠 。 2008年 , 他带领40多个村民进厂 。
喝醉酒晚上在外躺一觉 , 这是过去在瑶山经常可见、当地名为"滚地龙"的陋习 。 如今 , 这种现象在搬迁进城后的兴旺社区几乎看不到了 。 "融入新社区 , 他们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都在变 。 "何春柳说 。 进城的移民除了进厂、入店、到工地务工 , 有的还转包了城郊附近的农地开展种养 。
移民罗教金在承包的15亩蜜柚地里发展林下养鸡 。 "未来要靠自己奋斗 , 对城里生活 , 我的信心不断增强 。 "17岁的罗小心在荔波职中读酒店管理 , 搬迁进城的父母身体不好 , 他到县城酒店兼职 , 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补贴家用 。
文章图片
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 , 由搬迁村民组成的文艺表演队为来宾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开枝散叶、走出去的瑶乡人在外面打拼 , 生生不息;而留在瑶乡、历次搬迁聚集移民最多的拉片村 , 发展方兴未艾 。 懂蒙瑶寨的村民集体搬迁后 , 寨子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下来发展旅游 , 创造了不少就业、增收机会 。
文章图片
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 , 由搬迁村民组成的文艺表演队为来宾敬酒(2019年11月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杨文斌 摄
30岁的青年谢金成外出打工几年后 , 2018年回乡牵头开办了"瑶绣坊"农民专业合作社 。 虽遇到资金、销路、产品设计等问题 , 但倔强的他并不气馁 。 "创业的信心来源于我们的民族特色 , 穿着白裤瑶服装走在外面的街上 , 总有很高的回头率 。 "他觉得创业的价值还在于 , "虽然我们走出深山 , 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 "
【瑶山“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何春柳告诉采访人员 , 迁入县城过春节时 , 有的人仍然按照敬奉自然神力的传统在家门口放鸡毛、野草 。 "何国强对他们说 , 不是挂几棵草、几根鸡毛 , 生活就能发生改变 。 鬼神靠不住 , 靠得住的是我们的国家、是自己的双手 。 "
推荐阅读
- 百亿富豪遇“麻烦”,相中老牌百货,举牌后遭警示,恐添变数?
- 疫情冲击经济,第一个“破产”的国家出现!今年5次调查自华产品
- 美国用“核试验”来恫吓中国“核裁军”,那是赤裸裸的核讹诈
- “泡芙消极事件”引关注,Curse:大家都不ping人,除非特别恶心
- 云顶日报0516 史上最“短命”套路?炸弹人惨遭热修
- 三国杀:卡牌是否应该“界限突破”?且看这版「界闪电」设计如何
- 这3个星座爱得忠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用情至深断绝“暧昧”
- 又一位“埃梅里”,巴黎青训小将崭露头角
- “神童”将加入NBA发展联盟?未来的中国男篮,强敌恐不止日本!
- 江疏影时髦穿搭合辑,好看到犯规,想“红”并不难!你爱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