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这或许就是微信之后的下一个社交产品?( 三 )


另一方面 , 我认为“发视频”背后的情感需求 , 是“见面” 。 每一个人 , 总有一些渴望见面的对象 。 或者是百看不厌的爱人孩子 , 或者是挂念担心的远方家人 , 或者是总是约不齐的好友 , 或者是久未联系的老同学旧朋友 。 这种见面的渴望越强烈 , 这样的对象越多 , 需求就越大 。 但很多时候 , 你无法随时一通电话就能见上 , 更多的人视频通话并不那么合适 。
你想念的时候 , 主动发一个看见你的视频短信 , 对方也会视频回你让你看见 。 这就是“视频短信”社交背后的情感诉求 。
见实:所以 , 现在每天关心哪些数据?
Genie:最关心用户是不是真的把视频短信作为聊天的重要场景 , 关心用户是不是在预设的场景里用的特别好 , 和用户是不是真觉得很有用、很愿意用 , 首次使用感受 , 是否愿意喊更多朋友一起用 。
我一直希望产品本身真的帮助解决了沟通这个问题 , 接下来用户会自传播 , 团队反而不用过多在推广和增长方面下力 。 对用户有价值 , 产品本身才有价值 。
见实:自传播 , 所以更关心强关系场景?
Genie:都会去看 。 因为社交不是静态的 , 并不是说邀来几个熟人就会愉快玩起来 。 只要用户觉得这个产品好 , 就会忍不住不断传播 。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种交互方式很新鲜 , 慢慢会发现对发送者也带来效率的提升 , 因为不用再打字了 , 还能让对方更好感受自己的话 。 对于讲话的人是一个高效、有用的表达方式 , 这时 , 用户会想法将他想这样沟通的人都拉过来 。
见实:有没有一些比较有趣的数据 , 如用户和好友的沟通条数、拍摄和发送之间的比例、会不会出现反复撤销再录最后才发出去等等这样的数据?
Genie:绝大部分用户都是直接发 , 和语音消息一样很少会编辑或取消 。 人均视频消息数在双位数 , 足够表明它是一个机会 。
见实:能和语音消息进行对比吗?
Genie:对 。
见实:画音之前你的产品叫POP , 产品思考一脉相承吗?
从POP到现在 , 三个模块没有不同 , 只是重点产生变化 , 突破口不一样 。 最早发布时POP时就有分享日常生活、有聊天等 , 后面大半年都在做产品方向的锁定探索 。
当时POP为什么选第二个方向突破?因为很多人会有一种感觉 , 认为现在朋友圈发内容压力太大了 , 创作成本和压力都很高 , 所以先主推故事 , 可以理解成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频道 , 好友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去看 。 不过 , 这里会形成一个问题:用户在这里是没有关系链 , 没有好友 , 互动反馈很慢、很少 。
不过 , 一旦形成关系链后 , 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轻松真实分享日常生活的地方 。 所以画音现在还有故事模块 , 只是锁起来了 , 等到有一定好友数量后再打开 。
还测试了另一个拍摄工具方向 , 视频需要很多能力补齐 , 要把工具做强 。 不过 , 如果主打拍摄工具 , 用户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在一个拍摄工具上交朋友?所以工具没法演化成一个社交和通讯产品 , 不能作为启动的突破点 。
因此 , 最后就是把这两个方向都否定了 , 之后非常坚定地走了通讯IM方向 。
画音的“故事”版块
见实:所以POP的使命是做多 , 不断测试 , 到了画音就只聚焦一个?
Genie:这三个模块我们还一个都没有去掉 , 因为都是视频必须要去做的 , 只是突破点不同 , 产品想主打哪一个功能?总不能做个大而全的产品 。 需要用户感兴趣、愿意体验的功能 , 这个功能就是视频短信 。
见实:既然如此 , 为什么产品名要改成画音?
Genie:全民应用最好是中文名 , 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名字(有一些想到了也被注册了) 。
(见实小编忍不住插入下:我们一直坚定认为 , 亲密关系是未来的一个大机会 。 超大的机会 。 不管是社交产品 , 还是协助企业和用户之间进行亲密关系管理和维系的管理系统、营销工具 , 都是 。 嗯 。 超大!最近很多次分享时 , 见实er都在说这个话题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