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人工智能之后的艺术:谁是新的创造主体与观看者( 二 )
文章图片
>《虚拟景观》(ImaginaryLandscape) , 三频实时生成影像装置 , 科斯莫工作室(Qosmo) , 2018
人工智能观看人类
《人工智能,Goooooooooogle渗透》是由多个屏幕组成的影像装置 , 整个作品依托于谷歌的“AVA”数据集项目 , 这个项目致力于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的动作 , 通过大量的数据归类 , 可以得出人类在多个动作之间的关联 。 邓·罗曼斯(DoungRosman)的《自持Ⅱ》就是一个通过对人类形象的识别、解译、再生而成的超现实人类形象 。 《罗莎:动作情绪测谎仪》则通过人工智能内置的八种情绪中将观众动作所蕴含的情绪进行分类:好奇、爱与欲望、恐惧与害羞、恶心、活力与自信、幽默与欢笑、抑郁或悲伤、愤怒 。
文章图片
>《人类研究#1 , 3NP》 , 装置 , 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Tresset) , 2012-2019
在此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有趣的倒置现象 。 有了人工智能后 , 人类为自身行为引入了一个新的观众 , 它代替了“上帝”的位置 , 一个不可见的绝对中立的位置 , 一个全知非干预的视角 。 它观察人类 , 学习人类 , 从而通过大量的数据对人类进行归档和判断 。 上帝“死”后 , 这是人类首次走到被观看者的舞台上 。 但这种被凝视的恐惧并不来自于人工智能本身 , 毕竟无论如何这只是一组数据而已 , 这种恐惧往往指向人工智能背后的使用者 , 技术权力的操控者身上 。
技术应用与技术批判
【【艺术与设计】人工智能之后的艺术:谁是新的创造主体与观看者】
文章图片
>《火星萨满》(nimiiacéti?) , 影像 , 珍娜·苏特拉(JennaSutela),2018
相对于21世纪之前的科幻作品 , 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神秘幻想减弱了几分 。 我们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手机支付等日常生活场景 , 人类对AI技术反而有了一种发展停滞的判断 , 认为这一技术在面世几十年以后 , 至今还没有更具突破性的应用 。 而这样的艺术展览 , 在指出新技术应用可能性的同时 , 也致力于指引人们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
文章图片
>《自恋者》(Narciss)雕塑装置 , 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Christian“Mio”Loclair) , 2018
在本次展览中 ,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档案的数据网络和基于档案所作的一部分AI再创作 。 但正是在它取代创作主体的地方 , 恰恰是人类发现其局限性的地方 , 正如过去艺术和技术的关系一样 , 艺术与新技术结合的目的不在于彻底改变艺术的面貌 , 而是为技术未来的可能性指引了方向 。
推荐阅读
- 二台格物设计的与时俱进
- 大数据邦选址很关键,新基建之大数据中心规划设计原则和内容
- 手机大魔王大杯 超大杯设计,颜值再次达到巅峰?,荣耀最新旗舰,中杯
- 人工智能爱好者社区当心这个破坏家庭团结的数据泄露重灾区,多款APP违规采集个人信息
- 科普大世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与降落表现如何?载人飞船总设计师:满分
- 太平洋电脑网外媒:华为打算将人工智能进一步整合到其光伏业务中
- 科技娜评纯粹与沉浸之美!华为P40系列ID设计成艺术高地
- 『』再论汉字:人类唯一能适应未来星际文明的语言,完美的如同艺术
- [物联网]物联网顶层设计出炉,给你三只纯正标的,要不要?
- PingWest品玩低价向右,苹果的营销“新政”:设计向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