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李白不幸的政治生涯,不是因为政治黑暗( 二 )


开元一十三年 , 李白25岁出蜀 , 其时风华正茂 , 按照他出蜀时"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四之志 , 本应直取长安 , 博取功名 , 乘年轻有为好好干上一番事业 , 藉以"荣亲报国" 。但料他在安陆与许氏成亲后 , 则誓言全忘 , 因留恋小家庭生活 , 而"酒隐安陆 , 蹉跎十年" 。而这整整十年 , 恰恰是唐玄宗执政期间政治较为开明的时期 , 与李白年龄相当的张九龄、贺知章、崔宗之、高适等文人 , 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步入盛唐政治舞台的 。开元二十四年 , 李白大梦初醒 , 终于首次进入长安谋职 , 此行虽未得到唐玄宗重视和接见 , 但已结识玉真公主、崔宗之等要人 , 倘能从容周旋 , 仍不乏入仕机会 。但李白竟因此心灰意冷 , 一筹莫展 , 为寻求解闷而沉沦于斗鸡赌博之中 , 并曾受到斗鸡之徒的群起围攻 , 亏得安陆县宰的解救方得脱围逃出 。如此游戏人生 , 又何成大器!
天宝十四年 , 李白出宫11年之后 , 安史之乱爆发 , 天下志士莫不请缨 , 如当年曾获李白营救的郭子仪即已闻风而动 , 领兵平叛 。李平生自调汉飞将军李广之后 , 秉先祖遗风 , "少年学剑术 , 凌铄白猿公" 。如所言属真 , 时当国家生死存亡之际 , 岂非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况且李白正值壮年 , 完全可以投奔郭子仪 , 平定安史之乱 。但遗憾的是 , 李白放弃了人生最后一次机遇 , 而是在"大盗割鸿沟 , 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 , 且隐屏风叠"的感叹声中 , 远离战场 , 隐居庐山去了 。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 , 李白均未能把握 , 以致坐失良机 , 徒成悔恨 。
政治■李白不幸的政治生涯,不是因为政治黑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特立独行 , 不容于世人
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 故和光同尘、处事圆融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成功的重要素质 。历代著名的政治家诸如管仲、晏婴、范蠢、张良、诸葛亮等人 , 都能恪守封建礼教 , 善于适应政治环境 , 巧于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 乃至不惜取退为进、委曲求全 , 最终获取成功 。李白生于西域 , 长于蜀中 , 在胡风边月和巴山蜀水的熏陶下 , 虽天纵诗才 , 但对封建礼教和从政谋略却懵然无知 , 而是一任自己的傲骨与天真 , 高自期许 , 狂傲不羁 , 致使自己一生均处于物议与毁谤之中 。早在李白隐居安陆时 , 他的狂言僻行即招致了人们的非议 。其《鞠歌行》云:"玉不自言如桃李 , 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 , 连城白璧遭诋毁 。"其《上李邕》诗云:"时人见我恒殊调 , 见余大言皆冷笑 , 宜父犹能畏后生 , 丈夫未可轻年少 。"其处境之不妙 , 可见一斑 。对此 , 李白本应反躬自省 , 砥砺名节 , 重塑自己的公众形象 , 但李白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 反而在自我陶醉中变本加厉 , 将自己的桀骜不群推向极至 。
天宝元年 , 承玉真公主、道士吴筠等友人举荐 , 唐玄宗诏征李白进京 。李白大喜过望 , 赋诗相庆:"……会稽愚妇轻买臣 , 余亦辞家西入秦 , 仰天大笑出门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 。"其得意忘形与狂态毕现 , 真是匪夷所思 。李白入京后虽平步青云 , 待诏翰林 , 但其言行仍未加丝毫检点 , 依然以自我为中心 , 恣意妄行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 , 长安市上酒家眠 , 天子呼来不上船 , 自称臣是酒中仙 。"其自由散漫与蔑视王法 , 令人为之捏一把冷汗 。又据《新唐书·文艺传》:"知章见其文 , 叹曰:'子 , 谪仙人也!'言于玄宗 , 召见金銮殿 , 论当世事 , 奏颂一篇 。帝赐食 , 亲为调羹 , 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沉香子亭 , 意有所感 , 欲得白为乐章 , 召入 , 而白已醉 。左右以水泼面 , 稍解 。授笔成文 , 婉丽精切 , 无留思 。帝爱其才 , 数宴见 。白尝侍帝 , 醉 , 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 , 耻之 , 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 帝欲启白 , 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 , 益警放不自修 , 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碰、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恳求还山 , 帝赐金放还 。"若此记载属真 , 则李白的仕途失意非但咎由自取 , 乃至他能在冷酷腐朽的阔党政治和威重于天的赫赫皇权前保作生命 , 已属不幸中之万幸 , 更追论什么"愿为辅弼" , 辅佐帝王使"寰区大定 , 海县清一"了 。李白毕生仅有的一次从政机遇也就此葬送 , 且了无回旋余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