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这是张学友最好的国语专辑,你同意吗?( 二 )


##如果我说这是张学友最好的国语专辑,你同意吗?
本文插图

《似曾相识》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有两个 , 一个是周治平 , 一个是欧丁玉 。
这种制作人的双核配置 , 在当时不仅是张学友国语专辑的专利 , 也是几乎所有想要开拓国语市场的香港歌手 , 不约而同的选择 。 包括谭咏麟、张国荣等等歌手 , 都是如此 。
这么做的好处 , 一者当然是把根留住 。 香港本地制作人对于香港歌手 , 无疑会更了解 , 像欧丁玉作为张学友长期的工作搭档 , 几乎决定了后者同时期粤语专辑的音乐走向 。 有他在 , 歌手基调不会跑偏 。
更何况 , 专辑中重新填词的那些粤语原作 , 原本就是欧丁玉制作的 。
##如果我说这是张学友最好的国语专辑,你同意吗?
本文插图

而台湾地区的制作人参与 , 则既可以带来当时台湾音乐人和音乐团队的资源 , 他们对于国语市场(当时主要是指台湾地区市场)的熟悉程度 , 也让香港歌手不至于跑偏商业方向 。
毕竟 , 虽然很多人当时老是说港台歌曲、港台歌曲 , 但香港歌曲和台湾歌曲 , 无论是审美还是意识 ,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张学友的前三张国语专辑 , 基本也是这个模式 。 第一张国语专辑《情无四归》的双制作人 , 是李寿全和欧丁玉 。 第三张国语专辑《意乱情迷》的双制作人 , 则是陈美威和欧丁玉 。 倒是第二张国语专辑《在我心深处》的制作人 , 只有一个 , 那就是陈美威 。
##如果我说这是张学友最好的国语专辑,你同意吗?
本文插图

陈美威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 , 一直是台湾“齐飞唱片”的制作主管 , 担任过谭咏麟《半梦半醒之间》等专辑的监制工作 。
而张学友的前三张国语专辑 , 国语歌部分都是由“齐飞唱片”制作的 , 在台湾地区的发行 , 也是“齐飞唱片” 。
为什么作为“宝丽金唱片”的歌手 , 会在“齐飞唱片”出专辑?
原因就是当时的“齐飞唱片” , 是“宝丽金唱片”在台湾地区的代理 , 而且还有着很多音乐上的合作关系 。
但到了《似曾相识》这张专辑发行时 , “齐飞唱片”却不见了 , 那么“齐飞唱片”去哪里了呢?
经过几年和“齐飞唱片”的合作之后 , “宝丽金唱片”开始图谋正式进入台湾地区的音乐市场 , 在1988年底完成对“齐飞唱片”的收购后 , “宝丽金唱片”正式成立了台湾“宝丽金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
##如果我说这是张学友最好的国语专辑,你同意吗?
本文插图

这次国际化的收购 , 也开启了国际厂牌进入台湾地区市场的序幕 。 先是1990年“百代唱片”在台湾地区成立“科艺百代” , 而1996年在收购本土厂牌“点将唱片”后 , 又完成了新一轮的本土化改造 。
继而 , 另一个国际唱片巨头“华纳唱片” , 也在1991年入股台湾本土巨头的“飞碟唱片” , 直到1996年同样也完成了彻底的并购 。
回到台湾“宝丽金唱片” 。
台湾“宝丽金唱片”在收购“齐飞唱片”之后 , 也保留了童安格、张镐哲等歌手的合约 。 而1989年1月发行的张镐哲专辑《不是我不小心》 ,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 , 也是台湾“宝丽金唱片”成立后 , 所发行的第一张专辑 。
##如果我说这是张学友最好的国语专辑,你同意吗?
本文插图

此后 , 台湾“宝丽金唱片”一边营业一边收购 , 就在1989年 , 还完成了对“综一唱片”的收购 , 而到了1990年之后 , 则又将“飞羚唱片”和“天王唱片”等厂牌陆续收入囊中 。
在不断收购公司的同时 , 台湾“宝丽金唱片”也有针对性地处理了被收购公司原有艺人的合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