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方块字也是大有来头


从甲骨文到简体字 , 方块字也是大有来头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之久 , 文字记载对于文明的延续传承而言功不可没 ,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 ,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的历史吧 。
说起汉字 , 就不得不提到仓颉造字法 , 《旬子·解蔽》云:“好书者众矣 , 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 ”相传仓颉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史官 , 专司记录、保存和传承部族或民族历史 ,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 , 人们记忆大量的历史信息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历史、文化 。 《万姓统谱》中记载仓颉“生而齐圣 , 有四目 , 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 。 ”最初仓颉以结绳之法来记录部落中的牲畜数目 , 但随着文明渐进 , 事务繁杂 , 名物繁多 , 结绳记事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 因此 , 他“穷天地之变 , 仰观奎星圜曲之势 , 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 , 逐渐把握了世间各种事物的外形特征 , 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声借字”“形声相益”等方法 , 创制了六类汉字 , 即所谓的“六书” 。

『传统文化』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方块字也是大有来头
本文插图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苍颉作书 , 而天雨粟 , 鬼夜哭 。 ”后人对此记载有不同的评述 , 但得到大众认可的观点认为 , 书面文字的使用比口头语言更加准确和全面 , 从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了解 , 掌握了更多自然规律 , 就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 庄稼大丰收 , 粟米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雨点一样多 。 同时 , 文字的记载使人的理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 自然不会轻易相信神鬼精怪这些虚无之物 , “鬼夜哭”也就不奇怪了 , 这一说法充分肯定了仓颉在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 但神话中难免有夸大的成分 , 理论上认为汉字的出现绝非一人一族之功 , 而是先民智慧长期发展的结果 , 仓颉应当是整理汉字中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 民间传说将其不断美化 , 称其为“造字圣人” , 将其造字之地称为“凤凰衔字台”(今河南新郑县) , 以纪念其功劳 。

『传统文化』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方块字也是大有来头
本文插图

真正有实物可考的文字最早是商代刻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文字 , 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 。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 , 行事前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 , 尔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 。 此外 , 甲骨还可用于记载日常事项 , 如债务数目、农作物种植等 。 目前出土的有文字的甲骨数量在15万片以上 , 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 因出至殷墟 , 故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 , 故又称贞卜文字 。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 , 可识别的有两千余字 , 是考证商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物 。

『传统文化』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方块字也是大有来头
本文插图

到了西周后期 , 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 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鸟虫书、金文、籀文等 , 即小篆出现之前的文字 。 大篆相比于甲骨文而言 , 笔画更为工整均匀 , 字形也更加规范 , 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 , 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 金文 , 又叫钟鼎文 , 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 商周以青铜器见长 , 其礼器称为“钟” , 乐器称为“鼎” , 钟鼎文故此得名 。 金文之使用始于盘庚迁殷后 , 初时只有寥寥数字 , 直至西周 , 方有千余字出现 , 并记载有昭王南巡、穆王西狩等天子事迹 。 金文笔道肥粗 , 多团块 , 字形较接近于图画 , 与甲骨文相比 , 脱去了板滞 , 更加多样规整 , 自商周至秦初 , 金文由雄浑典丽逐渐变得严谨端方 , 笔画匀称统一 , 起笔与收笔均变为圆角 , 整体变得规整平齐 , 端整典雅之大克鼎、流畅整齐之毛公鼎等 , 皆为此期之代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