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看历史」有王佐之才的周瑜为什么变成了人品低下的庸才( 二 )


他想杀诸葛孔明既是公怨——“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 , 其计划又高我一头 , 久必为江东之患 , 不如杀之 。 ”又是私仇——“此人如此多谋 , 使吾晓夜不安 。 ”这样的公私不分使得周瑜始终未能发挥出真正的能力 , 反而被诸葛亮以三次棋高一着的胜利而气得口吐鲜血、金疮迸裂而死 , 如此无能为力的结局实在是悲剧 。
4、战争年代给人的渺小与无奈 。 无论是周瑜还是诸葛亮亦或者是刘备和曹操 , 都是那个年代的英雄 。 他们都想要建功立业 ,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 战争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 他们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纵横厮杀 , 在一方天地里指点方遒 , 然而谁也没有办法凭借一己之力拯救这乱世 。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战争就是将这些英雄们的壮志豪情展现给我们这些读者看 , 让我们与他们的义无反顾执着追求产生共情 。 然后看着英雄在战争中一个接一个地走向毁灭 , 将他们之中最有价值的感情毁灭在大时代的无情之中 。 这就是英雄人物悲剧的内核——求而不得 , 飞蛾扑火 。
「回首看历史」有王佐之才的周瑜为什么变成了人品低下的庸才
文章图片

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步走向负面的形象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 , 陈寿对于周瑜有着诸多赞美性的语句 , 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正面的 。 “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 , 出众人之表 , 实奇才也 。 ”正是陈寿对于周瑜的评语 。 陈寿是西晋王朝的官员 , 而西晋承自曹魏 , 所以《三国志》中尊曹魏为正统 。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 晋早已灭亡 。 就有很多人对于三国中的正统地位提出异议 , 比如北宋的苏轼曾在《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中提到:“至说三国事 , 闻刘玄德败 , 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 , 即喜唱快 。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 , 百世不斩 。 ”由此可以看出 , 北宋时期的民间话本里就已经有拥刘反曹的倾向了 , 那么可能对于《三国志》中的立场就以相反的态度看待了 。
东吴就成为了游走在善恶之间的角色 , 周瑜的形象也遭到了诸多加工 。 比如宋代话本《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 , 周瑜因为衬托主要角色而被加工成了一个只是贪恋美色而无所作为的反面角色 。
到了南宋 , 政府偏安一隅 , 为了彰显自己宋政权的正统性 , 朱熹写了《通鉴纲目》 , 强调了尊刘反曹的思想 。 他本人是宋代最出名最有权威的大儒 , 自此拥刘反曹的思想深入人心 , 那些带有拥刘反曹思想的话本一下子就拥有了更多的可信度 , 周瑜确立了在市民阶层眼中的负面形象 。 《三国演义》成书在元末明初 , 元朝入主中原的近百年 , 在异族统治下的汉族文人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 , 民族矛盾空前严重 , 他们将对朝廷的不满发泄在文字创作中 。 他们尊蜀汉为正统也正是对于汉族正统地位的呼唤 。
周瑜历史形象与演义形象的反差让现在的读者更为其感到悲剧 。 年少成名 , 容貌出众 , 多才多艺 , 风流儒雅 , 甚至屡建奇功 , 却在大众心中是个脾气暴躁 , 目光短浅的小人形象 , 这实在是周瑜个人历史的悲剧 。
「回首看历史」有王佐之才的周瑜为什么变成了人品低下的庸才
文章图片
《三国志平话》
结语
周瑜形象的悲剧是由《三国演义》书中的悲惨命运、历史与演义对比中的撕裂、以及历史的大环境中的毁灭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 虽然《三国演义》丑化了周瑜的性格 , 但是也丰富了周瑜的人物形象 , 让周瑜作为历史人物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各时代的明君贤相 , 促使了更多人了解和研究周瑜 。 两种形象的强烈对比也让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充满了色彩 , 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戏剧张力 。
“一张薄纸也可分正反两面 , 箭垛也都能两边承受羽箭 。 一方面事情取决于人的策划筹谋 , 一方面上天早把命运铸就 。 哪里能找到一枝生花妙笔 , 一张纸上写尽这两层道理?”不可置否 , 罗贯中等人在对于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上存在想要兼顾民间话本与历史形象的两重考虑 , 他们想要尽善尽美 , 但终究不可能做到完美地无缝衔接 。 鲁迅先生说“孔明多智近妖” , 书中的人物不止周瑜一个出现了夸张又不合逻辑的矛盾 , 但瑕不掩瑜 , 《三国演义》依然是老少咸宜的经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