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老大■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耕读文化
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耕读文化
文章图片
耕读文化:是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 , 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 , 以“耕读传家” , 耕读结合 , 为价值取向 , 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 。
耕读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耕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 , 更多的情况下 , 只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 至今未能成为一个可建构的文化系统 , 至今仍面目模糊、零零散散;另一方面 , 耕读文化却对中国的农业、宗法制度、民族整体价值观 , 与文化艺术发展 ,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多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
耕读文化对于中国农业的影响:关于耕读关系的认识 , 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 孔子把学稼学圃当作平民的事 , 说:“君子谋道不谋食 , 耕也 , 馁在其中矣;学也 , 禄在其中矣” 。 孟子主张劳心劳力分开 , “劳心者治人 , 劳力者治于人” 。 时人与后人对孔孟二人的“看不起劳动人民”之类的批评 , 本人极不认同 。 孔孟的观点 , 应作其在两千多年前的农耕文明时代 , 已有了清醒的社会分工意识 , 只是希望与引导更多人学习诗礼 , 以令社会更加美好 , 若进行指责 , 应是曲解了孔、孟原话本意 。
中国耕读文化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 , 产生了大量的古农书 。 中国古农书 , 其数量之多 , 水平之高是其他国家少有的 。 古代的农书大都出自有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之手 。 他们熟悉古代典籍 , 有写作能力又参加农业生产 , 有农业生产知识 , 具备写作农书的条件 。
东汉官至尚书的崔寔 , 出自名门望族 , 少年熟读经吏 , 青年时经营自己的田庄 。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四民月令》这一部月令体农书 , 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 , 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 , 有所详述 , 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 。 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颇有影响 。
中国历史上动乱时期 , 反而出现较多的农书 。 因为在动乱时 , 不少知识分子失去做官的机会 , 或不愿在动乱时做官 , 于是 , 在乡间务农 。 其中 , 有些人将自己的心得写出来 , 就成了农书 。 明清时代 , 地方性专业性农书开始大量出现 , 因为 , 这时读书人比较多了 , 一部分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了经营地主 , 他们根据自己所处地域和经营内容 , 写出了地方性专业性农书 。
耕读文化对宗法制度的影响:乡贤 , 是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 , 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 , 美其邦族" 。
乡绅 , 无疑是乡贤中的一种人群 , 是乡里的管理者与读书人 , 是既腹有诗书又有德行的人 。
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 , 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 , 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 。 他们近似于官 , 而异于官 , 近似于民 , 又在民之上 。 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 , 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 , 但从整体而言 , 他们始终处在农耕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 。 他们获得的各种社会地位是封建统治结构在其乡村社会组织运作中的典型体现 。 这种乡绅中的一部分 , 亲自实践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 一部分直接或间接组织、指挥着耕种以期获得日常所需生活资料 , 在那个年代 , 几乎无例外地 , 都处于“读”的状态 。
在以“士农工商”简单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中国农耕社会里 , 技术知识及其进步并非最为重要 。 社会秩序的维系和延续 , 依赖于"伦理知识" 。 因此 , 无论社会怎样动荡变乱 , 无论王朝如何起落兴废 , 维系封建社会文明的纲常伦理中心却不曾变更 。 然而 , 居于这个社会文明中心位置的却恰恰是乡绅阶层 。
推荐阅读
- ■曾经进攻过中国的8个国家:如今是什么下场?有两国早已不复存在
- 吕洞宾:八仙是怎么排名的?为何这样排名?
- 早晚历史宁当老二,曹操也不敢小看,李典:三国历史中低调的黑帮老大
- 旅行書大小几十种,隔壁乡镇都听不懂对方说啥,中国方言最复杂的省份
- 若水斑斑中国古代“秋冬行刑”:春夏季节不处决犯人
- #李自成#1993年中国老照片: 图1已经绝迹、图4有钱人标配、图8现仍买不起
- 「秦始皇」为什么越南归中国统治千余年后独立,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 一轮明月耀天心NH国运鼎盛,世界大同,《推背图》预测2040年中国上空将出现罕见天象
- 『蜀汉』中国古代为什么不攻打更大的疆域?
- 盛亮谈历史以周为国号朝代,政权有哪些呢?,我国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