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经纬』改写教科书!今日《科学》发现“从眼睛到大脑”的一条全新通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数十年来 , 生物教科书都告诉我们 , 我们的眼睛会向大脑传递信号 , 而这些信号清一色都是“兴奋性”的 。 而在今日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 , 美国西北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提供了切实的证据 , 找到了一条“抑制性”的信号通路 。 这也让我们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了全新的认识 。
『学术经纬』改写教科书!今日《科学》发现“从眼睛到大脑”的一条全新通路
本文插图
科学家们知道 ,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对于视觉有着重要的作用 。 事实上 , 这些细胞能将光信号传到40多个不同的脑区 , 产生有意识的视觉感知 , 或是实现某种潜意识的功能(如调节瞳孔大小和生物节律) 。 一般来讲 , 这些功能依赖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突触释放“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谷氨酸 。 然而 , 过去的一些研究结果暗示 , 在某些哺乳动物里 , 可能也存在某种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
为了寻找这些细胞的线索 , 研究人员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 他们将负责合成GABA的酶与Cre重组酶共同表达 , 再在小鼠单眼中表达Cre依赖性的荧光蛋白 。 由于在视网膜里 , 只有这些神经节细胞能够映射到脑部 , 因此任何发出荧光信号的轴突 , 都代表了产生GABA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在 。
『学术经纬』改写教科书!今日《科学》发现“从眼睛到大脑”的一条全新通路
本文插图
▲小鼠的视网膜:蓝色为细胞核 , 紫红色为抑制性细胞 , 绿色为ipRGC(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利用这个技术 , 科学家们找到了这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 , 并发现它们大多存在于大脑的“非成像区” 。 顾名思义 , 这个区域不参与视觉成像 , 但和昼夜节律的调控有关 。 根据以前的资料 , 研究人员们又发现 , 在这些脑区 , “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是起主要支配功能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类型 。 那么 , 研究人员们观察到的荧光信号 , 是否真的来自ipRGC呢?后续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正是如此 , 并确认这些细胞会释放GABA 。
接下来的问题则在于 , 这些ipRGC究竟有啥用?科学家们抑制了这些细胞的功能 , 发现模型小鼠的生物节律对弱光变得更为敏感了 。 “这些抑制性的信号防止我们的生物钟在弱光环境下发生重置 , 也防止瞳孔在弱光情况下收缩 ,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Tiffany Schmidt教授说道:“我认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机制上的解释 , 让我们理解为何眼睛对光如此敏感 , 但潜意识的行为却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对光敏感 。 ”
这个机制对生物体也有着一定意义 。 当环境短时间变暗时(如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 , 我们肯定不想让身体的生物钟做出大幅的调整 。 只有真正出现持久的光线变化时(如昼夜交替) , 我们才希望生物钟对其做出反应 。
研究人员们在论文最后提到 , 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一条从视网膜出发的GABA能环路(GABAergic circuit) , 能降低大脑非成像区在弱光下的灵敏度 , 从而减少对生物节律的影响 。 这也能防止身体的生物钟做出太多不必要的调整 。
参考资料:
[1] Takuma Sonoda et al., (2020), A noncanonical inhibitory circuit dampens behavioral sensitivity to light,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3152
[2] Eyes send an unexpected signal to the brain, Retrieved April 30, 2020,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4/nu-esa042720.php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 ,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 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 。 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 , 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 其他合作需求 , 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
新冠病毒专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