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故事里的中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 二 )


作为中药的青蒿
北京中医医院中药师崔一然介绍 , 青蒿始载于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牝痔方”:“青蒿者 , 荆名曰萩 , 主疗痔疮” , 距今已有两千余年 。 东汉《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其正名 , 以“青蒿”为别名 。
唐以前 , 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外治疥疮等 。 宋元明时期 , 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 , 也有了关于“治疟疾寒热”功效和使用的记载 。 清代以来 , 随着温病学的发展 , 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 , 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 。 现存最早关于青蒿有截疟的文献是东晋《肘后备急方》的记载 。 其后 ,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青蒿散 , 主要用于“妇人骨蒸劳热 , 四肢烦疼”;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中“青蒿汤” , 主要用于小儿潮热; 元代《丹溪心法》卷二中的“截疟青蒿丸” , 主要用来治疗疟疾; 明代《普济方》中有“青蒿散”、“祛疟神应丸”等的记载; 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也都有青蒿截疟的记载 。 宋元明清各医籍本草均以复方青蒿汤、截疟青蒿丸、青蒿散等治疟记载 。
可见 , 唐朝以前 , 青蒿虽有截疟的记载 , 但青蒿入药主要用于治暑热、外治疥疮等 。 宋元明时期 , 青蒿进入了治疗急性热病的领域 , 也有了关于“治疟疾寒热”功效和使用的记载 , 皆以青蒿复方配伍治疗 。 清代以来 , 随着温病学的发展 , 青蒿为温热病学家普遍重视 , 并作为道地药材广泛应用 。 现代青蒿的药用价值突出表现在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方面 , 药材质量的优劣也以青蒿素含量的高低为唯一评价标准 。
青蒿味苦、辛 , 性寒 , 可治疗阴虚发热 , 骨蒸潮热 , 夜热早凉 , 疟疾寒热 , 湿热黄疸等病证 。 中药青蒿是指植物学上的黄花蒿 , 而非植物学上的青蒿 ,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部分提取的抗疟有效成分 。 此外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还表现在抗肿瘤、抗寄生虫、抗纤维化、抗心律失常、免疫等多方面 。 基于本草资料从治疗暑热、截疟等方面 , 青蒿的道地产区应在历史上的荆州(今湖北) 及其周边地区 , 从抗疟成分青蒿素含量高低的角度 , 青蒿道地产区应在重庆、广西及周边省份 。 黄花蒿在秋季花盛开时采收 , 抗疟用青蒿素含量较高 , 黄花蒿放置半年后青蒿素可降解 30% 左右 , 一般需放置阴凉干燥处贮藏 。 (王蹊)
资料来源:《中国中药杂志》、《中国科学》、《中草药》
本文来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