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三 )


同样是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大名府条:
“按元舆地图 , 河北、山东、西 , 尽中书省所辖也 , 国家(指明朝)割邺、汲以西隶河南 , 割济、博以东隶山东 , 而大名郡衡距百四十里 , 纵特三倍之 , 北缭馆陶 , 南深入兰阳、仪封之间 , 而独领于畿内者 , 何哉?要之在易制耳 。 ”
元朝河北、山东、西是由中书省管辖的一块广大的地区域 。 到了明朝时 , 把安阳、汲县划归河南 , 聊城以东划到山东省 , 剩下的都归直隶大名府 , 其境东西有一百多里 , 南北纵长是横向的三倍 , 最南端深入到了兰阳、仪封(河南开封属县)之间 , 这样的划分在全国来说是独一份的 , 为何要这样呢?就是因为采取这种办法划分省界 , 可以对这一带以及附近的省容易治理、制服 , 不再让它们形成一个整体 , 划分为三份无法形成合力 。

『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插图

明朝直隶大名府的“大脚丫”

『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插图

以唐朝这一带地图为底图 , 结合魏博节度使和明朝分省 , 看这一区域划分
不但这一区域分成了三部分 , 明朝时直隶大名府、广平府甚至就没有驻军
《大明一统志》对各府州记载的目录一般为位置、疆域、辖县、土产、学校、名人等内容 。 其中在土产和学校中间一般的府县都有个条目为“公署” , 它是用来记载府州境内所设置卫所 。 在大名府周边的河南省卫辉府、彰德府 , 山东省的兖州府、东昌府都设置了或多或少的卫所 , 特别是兖州府和东昌府 , 由于处于运河周边 , 卫所数量更是多于其他地方 。 而记载直隶大名府以及广平府之下的条目里 , 就没有“公署”这一栏 。

『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插图

河南卫辉、彰德 , 山东东昌、兖州等府都有驻军

『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插图

直隶大名府、广平府没有驻军
这一点 , 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得到证实:“国家引大名独断而为三 , 不设兵卫……意深远矣 。 ”不仅以大名府一断为三 , 还不设兵卫 , 意义深远啊 。 不设兵 , 就没有力量 , 如果擅自动用兵力越省界 , 在那时的律法里形同谋反 , 是杀头的大罪 。 因此以不设兵的直隶大名府把有兵卫驻扎的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分割开来 , 更是一个“神来之笔” 。
所以 , 明清时候直隶伸入河南省、山东省之间的大脚 , 是有深远意义的 , 就是为了断开联系 , 避免形成能够封闭今天河北省一带的势力 。 这种做法有个名目 , 就是我国古代进行行政区划设置时采取“山川形便”、“犬牙交错”原则中的后者 。
山川形便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 , 这种办法比较直观 , 以及符合天然山川围合而成区域内人们的风俗传统 。 但是正是由于天然山川的分割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 因此才又产生了“犬牙交错”划分行政区域的方式 , 通过人为的设定把天然山川形成的区域分割开来 , 削弱山川形便造成的区域内的力量 , 明、清时期的大名府的设置就是这个原因 。
【『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 , 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