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二 )


东汉时的兖州 , 到黑山一带再加上魏郡也就是相当于今天冀鲁豫交界处一带 。
书法家颜真卿在平定安史之乱中 , 最主要的功绩就是攻克并守住了魏郡
颜真卿在今天以书法而著称 , 每个习练书法的人大概没有一个不学习他的“颜体”吧?但是他最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打仗 。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正任平原太守 , 他在坚守平原之后 , 受到了朝廷以及周围军民的信任 , 十七个郡在同一天归顺朝廷 , 还推举颜真卿为盟主 , 统领二十万兵力 。 此时叛军已经攻打下洛阳 , 颜真卿在选择战斗策略时 , 决定配合朝廷派出的程千里在今天山西省长治壶口关的出兵 , 攻打下魏州后与程千里合兵一处 , 扼守住险要 , 防止叛军北返 。 后来果然“不过月余 , 贼必在内溃” , 不过一个多月 , 叛军内部溃乱 。 此后才 “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自河东引兵与光弼合 , 禄山大惧” , 从而奠定了安史之乱平定的基础 。

『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插图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的活动区域
藩镇割据时最厉害“河朔三镇”之首 , 就是占据了今天冀鲁豫交界一带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 , 朝廷把降将李怀仙等人封为幽州、魏博、成德三镇节度使 ,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河朔三镇” , 三镇中田承嗣的魏博(也称天雄军)就是在今天河北省南部 , 河南省北部地区 。 开始时其拥有魏博德沧瀛五州 , 大历十年后又攻陷相州、卫州 , 在后来与朝廷和周边节度使势力争伐后 , 最终拥有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等六州 , 其势力范围南到大河、北到永济渠、西到太行山、东到今天的济南西部 , 恰巧是占据住了今天华北平原的中间位置 , 成为了“河朔三镇”之首 。 他们不服从中央管理 , 自己随意设置将领官员 , 还各握强兵 , 税赋不上缴 , 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 成为了唐代“藩镇之患”的开始 。

『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插图

藩镇割据中的魏博节度使
朝廷对这三镇无法进行管理的原因 , 一方面是朝廷力量越来越弱 , 另一方面就是河朔三镇占据了今天河北省大部分区域 , 特别是魏博节度使更是占据了中原通往河北的关键位置 。
宋朝时这一带由于没有形成整体 , 被辽攻入国家内部 , 被迫签定了“澶渊之盟”
从曹魏及唐朝的事例看 , 只有自太行山东侧、东南侧的相、卫二州 , 与再往东的黄河北部广大地区横向联合在一起 , 力量才最强 。 如果东西方向没有联系在一起 , 力量就要分散 , 极易被敌对势力所攻所和渗透 。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大名府·疆域中说道:
“……河朔之地 , 西接太行 , 北距蜚狐 , 东窥齐鲁 , 南阻河为险 , 自古称重镇 。 盖其形胜隐然四境之外 , 固不区区在疆域之间也 。
唐不能分其地而并为河北路 , 故藩镇擅其疆而唐以毙 。 宋不能分其地而并为京东西路 , 故契丹擅其疆而宋以削 。 岂尽将不强、士卒不众哉?“
河朔之地由于其天然的封闭性 , 其形势好像独立于全国范围之外而不是在国家的疆域之间一样 。 唐朝时把它们统一划到河北道 , 不能将它们(指今天冀鲁豫交界处)有效的分割开 , 所以藩镇就可以割据造成唐朝灭亡 。 宋朝不能把这些地方并到京东西路形成横向联系 , 所以辽军在宋朝的疆土内就可以如入无人之境 , 造成了宋朝被迫签定屈辱的“澶渊之盟” , 国家力量由此被削弱 。 这不仅仅是将不强 , 士兵不多的原因 。

『山东省』明清时,直隶伸往山东、河南两省之间的“大脚”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插图

澶渊之战中这一带被攻破
也正是因为如此 , 明清时期的统治者绝不能让同一个省来控制这一区域 , 所以也就有了这个“大脚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