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凭啥意大利人就不如爱尔兰人吃香( 三 )

在美国,凭啥意大利人就不如爱尔兰人吃香
电影《纽约黑帮》从黑帮角度讲述了爱尔兰族裔移民美国后不断抗争 , 赢取社会地位的历史爱尔兰本土长期受英国压迫 , 且全民生计困厄 。 在与占领者持续斗智斗勇中成长起来的爱尔兰人 , 民族意识极其强烈 , 遇事习惯抱团 , 拧成一股绳 , 一致对外 , 社会组织性强 。意大利则相反 , 在罗马帝国之后 , 因独特的地理特点和不利的国际环境 , 政治上长期分裂 , 战乱不断 , 经济上贫富差距和地域格差巨大 , 社会组织力松弛 , 接近于原子化;南部农民更是活在金字塔底 , 甚至不能算人 。在本族人的压迫下 , 他们变得畏畏缩缩 , 自我禁锢于小家庭 , 或是稍远一些的逼仄空间内 。 他们不善于组织串联 , 更愿意相信血缘维系的小圈子 。在农业经济的原生社会 , 爱尔兰人与意大利人活得彼此彼此 。 同是农民 , 两个族裔在进入新生社会后 , 除了少数意大利裔靠在加利福尼亚种植葡萄致富 , 大部分人都选择留在东海岸的城市 , 干些体力活儿 , 而不是重操庄稼活儿 。 这是因为 , 新生社会是个新兴的工业社会 , 可供耕作的土地太少 。在美国,凭啥意大利人就不如爱尔兰人吃香
两个族裔的原生社会特性 , 与完全异质的新生社会土壤 , 发生了不同的反应 。爱尔兰裔入美时 , 美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 , 铁路、轮船所向 , 新兴城市林立 , 新城建在哪 , 爱尔兰裔就在哪儿做市政人员、警察、消防员 。工业化的伴生物城市化 , 改变了社会结构 , 壮大了平民力量 。 尽管身处社会下层 , 但暴躁却不愚蠢的爱尔兰人从中发现了机遇——我穷 , 但人多;人多 , 则意味着选票 。此外 ,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 , 劳工运动兴起 , 爱尔兰人趁势而起 , 充分发挥在抗英斗争中积累的组织经验和街头鼓动技巧 , 将美国的工人运动搞得风生水起 。 尽管爱尔兰人将原生社会中暴力、黑暗的一面也作为私货夹带其中 , 但不可否认 , 正是靠投身工运和参与政府治理 , 爱尔兰人迅速成为美国政治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一代卖苦力 , 二代站稳脚 , 到了第三代 , 爱尔兰裔开始全面深度参与社会管理 , 并有意识地对后代进行精英教育 。 政治 , 成了爱尔兰裔的新信仰 , 也成了新传统 。关于这一点 , 肯尼迪家族的发家史是个典型 。 《爱尔兰人》中的工会领袖吉米·霍法也是 , 他的卡车司机工会主席的位子甚至由儿子詹姆斯继承 。在美国,凭啥意大利人就不如爱尔兰人吃香
1961年3月 , 肯尼迪会晤西柏林市长维利勃兰特相较之下 , 意大利裔进入美国的时间节点 , 并非遍地机遇的蓝海期 , 但他们也未积极适应 , 而是选择不忘根本 , 将原生社会那一套 , 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新生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人口流动 , 塑造出的是陌生人社会 , 只能倚赖规则运转 。 而意大利裔凡事只顾小家、小圈子主义的社交模式 , 与工业社会“聚众”基本特性所要求的开放性完全背道而驰 。 试问 , 谁会将选票投给一个满脑子家天下的意大利人?意大利裔珍视家庭本是可贵品质 , 但过犹不及 , 反倒阻碍了族裔融入新生社会、通往更广阔的新天地 。 头脑灵活的意大利裔在商业、艺术上 , 固然取得不俗的成就 , 经济状况也普遍好过爱尔兰裔 , 但在政治、社会领域 , 却是夏虫不可语冰 。 偶或出个佩洛西、朱利安尼之辈 , 并不能由点及面、以偏概全 。结语回到电影 , 回顾斯科塞斯的作品 , 不难看出他对社会边缘群体 , 尤其是黑帮题材的偏好 。 拜他与更早前的弗朗西斯·科波拉的黑手党电影所赐 , 原本低犯罪率的意大利裔遭夸大渲染 , 一定程度被污名化 。在美国,凭啥意大利人就不如爱尔兰人吃香
电影《教父》使原本低犯罪率的意大利裔遭夸大渲染 , 一定程度被污名化早于2009年就在构想的《爱尔兰人》 , 不过是这位意大利裔老文青“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又一部史诗力作 。 从影像艺术角度看 , 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 但牵强附会硬扯上意大利裔 , 恐非明智 。欧洲“农奴出身”的爱尔兰裔与意大利裔 , 都曾是美国的边缘族裔 , 通过奋斗 , 不同程度实现了各自的美国梦 。 只是 , 一个胸有沟壑 , 天下为公;一个敝帚自珍 , 沉迷小道 。 由此可见 , 选择的确比努力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