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凭啥意大利人就不如爱尔兰人吃香
今年第92届奥斯卡上 , 韩国电影《寄生虫》成最大赢家 , 而由美国名导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爱尔兰人》竟颗粒无收 , 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爱尔兰人》取材自美国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裔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失踪悬案 , 以爱尔兰裔杀手弗兰克·希兰的视角 , 回顾了充斥着冲突和变革的美国战后史 。主角虽是爱尔兰裔 , 说的却是意大利裔地下世界的事——这是意大利裔导演斯科塞斯的最爱 , 而意大利裔的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帕西诺担纲主演 , 更被视作向“黑手党经典电影”《教父》系列的致敬 。那么 , 问题来了——为何偏偏是爱尔兰裔和意大利裔的组合?仅仅是因为人口各占全美11%和6%所带来的大概率事件?爱尔兰裔冲刷耻辱爱尔兰人大规模进入美国的历史 , 相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要早一些 。1845年的欧洲 , 天灾人祸不断: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引燃愤怒的火种 , 而稍后周期性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全欧 , 所引发的失业大潮更是火上浇油 。 正是这场真菌感染的马铃薯(土豆)霉腐病 , 将爱尔兰人推到了美国人的视野当中 。马铃薯原产南美 , 由西葡殖民者带回欧洲 , 起初只是观赏植物 , 后被英国人发掘了食用价值 。 凭借其耐寒抗旱、易植高产的优点 , 马铃薯成为高纬寒冷地带国家的重要主食 。 将马铃薯作为主食的国家也包括爱尔兰 , 但此时早就“国已不国” 。爱尔兰族属凯尔特人 , 自迁入不列颠群岛后 , 从未建立过统一国家;中世纪起遭英格兰入侵 , 持续殖民地化 , 至1801年被英国完全吞并 。 殖民地化的结果是 , 社会整体下流化 , 除了极少数的上流人士 , 几乎全民沦为英国人的佃农 , 除了持自由身份 , 境况与奴隶相差无几 。
爱尔兰饥荒幸好有高产作物马铃薯 , 赤贫的爱尔兰人不仅活下来了 , 而且自1660年起人口爆炸式增长17倍 , 至1845年达830万之多 。 马铃薯霉腐病暴发后 , 口粮80%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人 , 迅速陷入困顿和绝望 。尽管对爱尔兰人充满鄙夷和歧视 , 英国对治下子民也不能坐视不理 。然而 , 英国笃信自由经济理论 , 企图通过市场力量救灾 , 但饥馑中的爱尔兰并非一个正常社会 , 无论市场如何调节食物价格 , 一贫如洗的爱尔兰人还是买不起面包 。英国颇为节制的救灾措施看似经济理性 , 实则坐视灾情扩大 , 甚至仍照常维持爱尔兰谷物对英国本土的输入 , 优先保障本土的食物供给 。如此磨蹭至1847年 , 爱尔兰的大饥馑局面再难收拾 。 据1850年灾后粗估 , 爱尔兰人口减少约1/4 , 其中饿死百万以上 。
爱尔兰都柏林 , 利菲河畔的饥荒纪念雕塑群实用主义的英国人放松了对美移民限制 , 允许爱尔兰人渡海去美国讨生活 。 从数据来看 , 美国1845年移入11万余人 , 1850年飙升至37万人 , 1854年最顶峰时为42万余人 , 1855年开始大幅回落 。而1845-1854年的高峰时段接纳的 , 主要就是逃荒的爱尔兰人 。 爱尔兰移民数量庞大 , 能熟练使用英语 , 且走投无路命如草芥 , 简直就像为美国工业革命量身订制的 。一船又一船 , 一年又一年 , 爱尔兰人就像中世纪的农民十字军憧憬耶路撒冷一般 , 拖家带口 , 怀揣着奶与蜜之梦来到美国 。 他们为此不得不经受惊风骇浪考验 , 忍耐堪比黑奴运输船的起居环境 。 伤寒、霍乱、翻船事故 , 使得爱尔兰移民船维持了20%的死亡率 , 远高于同期黑奴运输船的9% 。
伤寒、霍乱、翻船事故 , 使得爱尔兰移民船维持了20%的死亡率 , 远高于同期黑奴运输船的9%当爱尔兰人来到美国 , 无论主客都发现 , 一切与自己想象的不同 。 尽管心理预期很低——有口饭吃就行 , 但一张船票耗尽了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积蓄 , 抵达港口后普遍囊中空空 , 只能留在城市 。而他们缺乏城市谋生技巧 , 偏偏又人多势众 , 随便在哪定居 , 都容易一跃成为当地的多数族裔 , 从而给美国人带来巨大观感冲击和心理压力 。在普通美国人的眼里 , 爱尔兰人长着诡异的红发、可笑的雀斑 , 生就一副下贱坯子相 , 远不及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自己高级;他们还酗酒 , 性情轻浮冲动 , 敌视读书 , 遇事喜欢诉诸暴力 , 威胁治安;最受诟病的是爱尔兰人糟糕的卫生状况——凡爱尔兰聚居区 , 莫不是粪尿遍地、疾病横行 。这些本是穷困境遇下积贫积弱的结果 , 却被美国人视作爱尔兰人穷困的原因 , 再加上宗教信仰因素 , 从“No Irish need apply(爱尔兰人不得申请)”的职场排斥 , 到类人猿形象丑化 , 反爱尔兰主义的歧视是公开的 , 无处不在 , 且理直气壮 。
“没有爱尔兰人 , 没有黑人 , 没有狗”标志如此 , 爱尔兰人长期游离于社会最底层 , 幸而在城市 , 有许多“平常人不愿不屑干 , 也没有技术含量”的脏活儿苦活儿可供谋生 。于是 , 男的卖苦力 , 女的做佣仆 , 是爱尔兰人在美国长期而普遍的生存状态 。 旁人一角钱干的活儿 , 爱尔兰人五分钱就肯干 , 为此他们与同处最底层的黑人龃龉不断 。当然 , 拥有门路的爱尔兰裔还可以充当矿工、修路工和挖河工等 , 甚至凭借孔武有力的身体本钱去从军 , 但军营也并非“岂曰无衣 , 与子同袍”的乌托邦 。总体来看 , 在美国打拼的爱尔兰裔的社会地位与黑人不相上下 , 但社会接受度甚至还不如黑人 , 以至于美墨战争时 , 曾发生过爱尔兰裔官兵集体临阵反水 , 投靠同为天主教信仰的墨西哥的“圣帕特里克营事件” 。直至美国内战 , 战争成为彼此的黏合剂:联邦政府急需兵员 , 爱尔兰裔急需工作 , 成千上万的爱尔兰裔加入美国陆军 , 用血与火冲刷耻辱 , 证明本族裔的存在价值 , 初步赢得尊重 , 开始缓慢地为其他族裔所接受 。意大利裔珍视家庭就像爱尔兰裔通常指凯尔特-爱尔兰人 , 而非苏格兰-爱尔兰人 , 严格地讲 , 美国人口中的意大利裔主要指来自南部意大利的移民后裔 。在19世纪晚期南意移民大规模进入之前 , 美国的意大利裔人数不足3万 , 多为北意自治城市的航海家、银行业者、工匠 , 含金量颇高 , 而南意移民基本都是农民或农业工人 。 他们到来后 , 原本社会形象还算体面的意大利裔 , 一下成了“注水肉” 。意大利独立战争 , 是意大利对外移民结构变化的分水岭 。 战时 , 北方战事较多 , 为“避战乱”远遁美国的多为北意大利人;战后 , 意大利也没有变得多好 , 至少南意大利仍维持战前的一潭死水 , 甚至还因政府为战后重建出台的高赋税政策而雪上加霜——贫困驱使着南意大利人西渡大西洋 。
推荐阅读
- 谭德塞盛赞美国 希望继续合作
- 德里克·乔文和整个美国联邦政府都在犯罪
- 美国未来局势不同判断的争论 与一些思考
- 哈佛教授:最本质问题,美国还能被改革吗?
- 黑人亿万富翁:美国应为奴隶制赔偿14万亿美元
- 美国人不存钱大部分人一千美金都拿不出,是真的吗?
- 董明珠:格力不依靠美国任何技术
- 弗洛伊德之死掀起了美国的反法西斯运动
- 为了特朗普去教堂拍照,美国警方暴力“开道”
- 弗洛伊德|美国死亡黑人生前用了张假钞被报警,店主后悔了,再也不会报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