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说历史』宋朝官帽的“翅膀”为何那么长?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二 )


『吉祥说历史』宋朝官帽的“翅膀”为何那么长?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文章图片
头戴直脚幞头的宋朝官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 , 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 。 他着青衣、戴小帽 , 打扮成书生模样 , 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私访 。 当他和一个老头儿谈话时 , 老头儿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 , 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恭谦 。 寇准感到奇怪 , 故意发问:“老先生 , 鄙人乃一介书生 , 请你随便些吧 。 ”老头儿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 , 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儿说:“相公 , 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 , 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 。 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 , 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所以 , 如果每个人都戴着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 , 那每个人都得前后左右距离1米以上 , 要不就会被帽子翅所误伤 。 正因为这个原因 , 到北宋中期 , 这两个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 , 并不固定在帽子上 。 当然 , 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 , 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
局脚幞头 , 即弯曲的幞头脚 , 就是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的尾端卷起来 , 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 。 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状元、翰林学士等文官 , 比如当年著名的翰林学士包拯就特别喜欢 。
『吉祥说历史』宋朝官帽的“翅膀”为何那么长?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文章图片
包拯戴的是局脚幞头
今天我们在京剧《铡美案》里就能看到 , 包拯坐在审案的大堂上 , 头上戴的就是这样的帽子 , 以显示其开封府尹的权势和地位 。 同时 , 包拯还念着著名的贯口:“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 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 , 状告当朝驸马郎 。 欺君王瞒皇上 , 悔婚男儿招东床 , 杀妻灭嗣良心丧 , 逼死韩琪在庙堂 , 将状纸压在爷的大堂上 。 ”
交脚幞头 , 顾名思义就是两脚相交 , 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 , 然后再在上面交叉成“X型” 。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 , 和包拯唱对手戏的庞太师的帽子就是如此 。 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皇亲国戚 。 一些电视剧认为包拯的得力助手公孙策也戴这样的帽子 , 很显然是越制了 。
『吉祥说历史』宋朝官帽的“翅膀”为何那么长?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文章图片
这顶交脚幞头 , 公孙策其实是戴不得的
朝天幞头 , 就是两脚直上 , 即将直脚幞头的两根长翅对折 , 然后再折成两根平行朝天的电线杆似的 , 戴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各类官员 。
顺风幞头 , 就是将两根翅一起折向一边 , 如同比目鱼 , 一边有两根翅 , 另一边没有翅 。 另外也有人认为是一边下垂 , 一边上抬 , 就如同“∽”符号一样 。 这种帽子的常见于平民百姓 。 另外 , 我们还常见一些太监或杂役 , 戴着没有翅的幞头 。
另外 , 我们还常见一些太监或杂役 , 一般戴着没有翅的幞头 , 尽管沈括没有记述 , 应该也属于宋朝常用的幞头 。
宋人的《迎銮图》中几乎有宋朝能看到的所有帽子的形式 。
『吉祥说历史』宋朝官帽的“翅膀”为何那么长?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文章图片
《迎銮图》局部 , 可见多种宋朝帽式
到宋朝时 , 幞头基本定型 , 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见到的样子 。 明朝虽然出现了圆翅 , 但其他几类基本都继承于宋朝 , 没有太大的变化 。 不过因为帽翅都用长的或圆的 , 体现不出来高官的特殊地位 , 所以明朝皇帝为了奖赏一些有功之臣 , 特意允许他们在帽翅的边缘镶玉 , 以显示自己的地位 , 比如海瑞的帽子上就有镶玉 。 清朝没有继承明朝的习惯 , 也就不再有这类帽子了 。
那么 , 帽翅又是如何被当做“螺旋桨”的?
据说在明朝中叶 , 大致是嘉靖年间 , 山西的戏曲行里出现了一种新剧种——蒲剧 , 该剧种是今天山西梆子(晋剧)的始祖 。 蒲剧里有一个专门的特技 , 叫做帽翅功 , 即戏曲演员要利用耍帽翅来表达角色心理活动 。 耍帽翅完全由脖颈及后脑勺控制 , 需刻苦练习方能运用自如 。 此外 , 帽翅上的弹簧也要长短、软硬适度 , 便于演员控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