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平均资产317.9万元?被平均的我,有话要说

家庭平均资产317.9万元?被平均的我 , 有话要说这两天 , 一份关于中国家庭资产的调查报告引起热议 。这份报告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 , 调查对象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余户城镇居民家庭 。报告显示 , 住房是我国城镇居民最主要的资产 , 我国城镇住房拥有率达到96%;而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均值为317.9万元 , 中位数为163万元 。北京、上海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甚至达到800万元 。家庭平均资产317.9万元?被平均的我,有话要说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家庭平均资产317.9万元?被平均的我,有话要说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公布后 , 很多人都在感叹 “又被平均了”、“对不起 , 拖后腿了” 。毕竟 , 马云爸爸走进一家酒吧 。 一瞬间 , 酒吧里面的所有人都变成了亿万富翁 。家庭平均资产317.9万元?被平均的我,有话要说
平均数(如均值、中位数)是人们最喜欢拿来作为证据的数 。 平均数似乎是一个人人会用、人人能懂的指标 。但在很多情况下 , 平均数也是最容易产生误导的指标 , 单单一个平均数 , 很多时候根本就说明不了问题 。今天我们用通俗、接地气的说法 , 揭开“平均数”的诡计 。Part.1偷梁换柱的“平均数”假设你正在寻找房子 , 而我是一个狡猾的房产中介 。为了抓住这笔生意 , 我巧舌如簧 , 费劲心思让你相信 , 附近的居民月收入大约为25000元 , 这也许增强了你居住于此的兴趣——也增加了你未来丈母娘对你刮目相看的几率 。不管怎样 , 买卖最终成交 。 你在与亲戚朋友聊天时 , 你总会看似不经意地告诉他们 , 你住在哪儿 。一年后 , 我们又见面了 。其实我除了是房产中介外 , 还是一名业委会委员 。 我正在四处奔走 , 为阻止物业费上涨奔走呼吁 。我的理由是:我们支付不起各种上涨的费用 , 毕竟 , 附近居民的平均月薪只有4000元 。当听到那可怜的4000元时 , 你也禁不住大为吃惊:到底是我现在撒谎了呢?还是我一年前撒了谎?其实两次都不能怪罪于我 , 因为这两个数字都是合法的平均数 , 都有合法的计算方法 。两个数字代表相同的数据、相同的居民、相同的收入 。所有的都相同 , 但只有一个小诡计——我每次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数 。当希望数据较大时 , 我使用的是算术平均数 , 即25000元 。 这个数字 , 通过将所有家庭的人均收入加起来 , 再除以所有家庭总数得到 。小一些的是中位数 , 它能告诉你 , 一半家庭的收人超过4000元 , 而另一半家庭的收入低于4000元 。我还可以利用众数 , 它是在所有家庭收入序列中 , 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收入 。因此 , 当被告知某个数是平均数时 , 除非你能很明确地了解它的具体种类——均值、中位数还是众数 , 否则你对它知之甚少 。那么 , 到底什么时候用均值 , 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这取决于你要描述的特征的取值分布 。比如像家庭收入这块 。如果将一个城市所有家庭的年收入列出来 , 你将发现 , 这些数据会从极小的值变动到几百万元 , 甚至还能发现一些极大的值 , 比如上亿、十亿、百亿等 。在这种情况下 , 分布将不再对称 。 它的图形会类似于孩子玩的滑梯 , 梯子急剧升到顶点 , 而滑道一侧则是缓慢向下倾斜 , 均值与中位数离得很远 。在这种情况下 , 中位数也许比均值更能反映“中间”状态 。Part.2均值代表“大多数”吗?在通常情况下 , 平均数——无论是均值或中位数 , 都由于过于简单 , 无法代表大多数 。例如 , 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 , 许多房产是为了满足统计上的“平均家庭人数”设计的 , 即建造两个卧室的房屋 。 而这种所谓的“平均”家庭 , 实际上却只代表了一小部分家庭 。这样的后果是 , 一些地区大量重复建设两个卧室的房子 , 却低估了其他规模的需求 , 这是由不完全信息的统计造成的巨大浪费 。对此 , 美国公共健康联合会就指出“当越过算术平均数、而去注意它所不能代表的实际家庭人口范围时 , 可以看到3人或4人的家庭(需要两个卧室)仅占总体的45% , 而35%的家庭是1人或2人 , 剩下的20%则多于4人 。 ”因此 , 有时候 , 给出取值的范围和分布 , 比抛出一个平均数更有用 。Part.3偏离均值就是“不正常”吗?在一些情况下 , 错误地使用“平均数”将会使其变成强求一致的统计量 。假设一对父母在某个育儿节目或杂志上 , 得知孩子将在某月份学会坐直的信息 , 他们会立刻联想到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到了这个月份还不能坐直 , 他们就会得出自己的孩子智力低下、不太正常之类的结论 。从统计的角度看 , 不管这个“平均坐直月份”是多少 , 都会有一半的孩子在那时坐不直(假定总体符合正态分布) , 进而就一定会有一半的家长将为此苦恼 。如果这些不开心的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与标准一致的话 , 很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危害 。如果告诉读者平均数之外 , 还给出反映全体范围的指标 , 如指出90%或95%的幼儿在多少个月前可以坐直 , 许多误会就可以被消除了 。毕竟 , 几乎没有人是“正常”的 。就如同抛100次硬币 , 几乎很难出现50个正面和50个反面的情况 。这些没有透露范围指标的数据的欺骗性 , 在于人们经常忽略“平均数”所反映的事物 , 基本上是不存在或很少存在的 。所以 , 比起“家庭平均资产317万元” , 更接近现实的是:调查的3万余户家庭 , 资产中位数是163万元;80%的家庭资产的平均值达不到300万;30个省市中 , 22个省市的家庭资产平均值没有达到317万元 。Part.4投资中的“平均数”误区回到投资中 , 也常常会看到“平均数”这个概念导致的投资误区:第一 , 很多人都认为 , 自己的能力应该在平均数以上 。 但是作为一个群体 ,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 从而引发了过度自信的问题 。第二 , 市场上 , 到底其他人的收益率平均数是多少 。 很多时候 , 我们不仅会高估自己 , 也会高估别人 。第三 , 这个市场长期的平均回报率 , 并非是正确的短期预期收益率 。 因为市场是波动的 , 大部分时间并不提供平均回报率 。误区一、我比普通人优秀生活中亘古不变的规律是 , 只有20%的人能跻身前五分之一 。 ——查理·芒格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 绝大多数人认为 , 自己比普通人聪明 。反应在投资中 , 就是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是那把“镰刀” , 可以“割别人韭菜” 。在股市中 , 你不用特别聪明 , 只要比市场上的多数人聪明、能找到接盘侠 , 那就对了 。但是 , 大部分的人 , 都是平均水平 , 并没有比别人优秀 。事实上 , 这一点在普通散户身上尤为明显 。耶鲁大学前企业投资委员会主席埃里斯曾表示 , :在股票市场 , 不但九成交易都由机构包办 , 世上首五十大投资行又包办其中五成生意 。它们的交易团队全情投入 , 训练有素 , 个个又都英明神武 , 而且日以继夜全力拼搏 。 说实话 , 我也不愿跟他们较量 。对于投资艰辛的残酷现实 , 埃里斯这番话可说一语道破 。不论是坐盘交易、互惠基金、对冲基金 , 抑或高频交易 , 机构投资者都聘用了大量专业人员 , 而且设备先进充足 。这些庞大的人力财力都是散户投资者面对的强敌;单凭一部连接互联网的个人计算机 , 只靠接收电视财经台消息 , 散户很难胜出 。误区二、无人知晓的“平均收益率”有人知道每一年股民真正的“平均收益率”是多少吗?在大牛市中 , 大家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收益率 , 而大熊市大家又到底亏了多少?市场另一个谜团是 , 被注入水分的平均收益率 。富达基金的一项研究表明 , 在社会环境中 , 人们更愿意分享他们成功的投资 , 而不是他们的失败 。 59%的人与朋友和家人分享了他们获利的交易;只有52%的人分享了他们的失败 。在牛市中大家聚餐 , 各自分享自己看好的牛股 。每一个股票打开K线一看 , 好像都是涨了好几倍的 。 似乎一个牛市中 , 你没赚5倍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 然后 , 如果有一个人加了10倍杠杆后赚了100倍实现财富自由 , 这种故事会被广为流传 。痛苦来自比较 , 我们嘴巴上说着佩服 , 心里却非常不快 。 凭什么他能发财我不能 , 明天我也赶紧入市、赶紧上杠杆 。尽管股市中流传着“一赚二平七亏”的说法 , 但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市场上的“平均收益率”是多少 。大部分人会知道两个收益率:一个是巴菲特年化20%的收益率 , 这也是绝大多数A股看不上的收益率;另一个是隔壁老王 , 或者“我的一个朋友”的收益 。在这个故事里 , 老王和我的朋友 , 牛市里一年赚了十倍 , 甚至更多 。即使有人真的在股市赚了十几倍、甚至上百倍 。 但这样的人有多少?而且有多少是属于“幸存者偏差” 。长期来看 , 运气是这个世界最不持续的因子 。 那些依靠运气发家致富的人 , 最终也会均值回归 。可惜的是 , 大部分人都“努力”成为那个运气最好的人 , 而非能力最强的人 。误区三、长期平均回报率=预期回报率有些人会把长期平均回报误认为是预期回报 。过去几十年美股的平均复合回报率在8-10%之间 , 但是如同霍华德·马克思在《周期》这本书说的 , 真正收益率在8-10%之间的年份非常少 。美国股市在过去30年有大约13个年份上涨30%以上 , 也有7个年份下跌30% 。 我们经常会忽视市场本身的周期特征 , 以为平均回报率就应该是预期回报率 。历史收益率永远不等于未来 , 重要的是历史收益率的来源是什么 。Part.5正确的目标引导正确的行动很多“平均数”幻象 , 源自错误的投资目标 。查理·芒格说过 , 如果我知道要死在哪里 , 那么我就永远不会去这个地方 。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投资目标 , 但从这些“平均数”对我们的误导中 , 我们会明白哪些是错误的目标 。不要用“相对收益”做你的目标 。 人生的痛苦 , 许多都是来自比较 。人比人气死人 。 投资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自身 , 而不是外界 。 另外也要牢记 , 关注数据不是最终目的 , 掌握了数据背后的逻辑 , 才可能复制成功 。市场的长期收益率对应名义GDP的增长 。 过去100年美国股市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 , 差不多就是美国名义GDP的增长 。股票市场不是让你短期来发财的 。 如果以暴富作为目标 , 那么任何地方都不太适合我们 。 但是 , 如果以长期收益率超越银行存款 , 那么绝大多数国家的股市年化回报率 , 都超越了银行理财 。不要线性外推 , 要明白收益率背后的逻辑 。 在熊市中线性外推 , 我们可能错过布局时机;在牛市中线性外推 , 我们会错把运气当能力 。相信常识很重要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基快跑(xiaojikuaipao201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