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说在前面 - 《关于》

方方今天 00:43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关于说在前面很多朋友都劝我什么都不要再写了 , 让时间来证明 。 明白你的人 , 终归是明白的 。 但是 , 我是洞悉人性的 。 就算时间过去了 , 那些泼在我身上的污垢 , 其实还是留在这世上 , 留在不明真相者的疑惑中 。 而那些个仇恨我的人 , 依然会用各种卑劣的方式发泄他们的仇恨 。 所以我想 , 这世上如果没有我自己的一份详细说明 , 或许那些肮脏的东西 , 就会成为永远的痕迹 。我不愿意这块污垢贴在自己身上 。 所以 , 无论人们听 , 或是不听 , 我能说明的 , 我尽可能在此明说 。 正是有了此一想法 , 从前天起 , 我将微博评论只留给我关注的人 。 我要减少喧嚣 , 安静地再做一次记录 。这份记录的名字 , 叫《关于》 。 关于这本日记所引发的读者疑惑、质问以及其他附带事项 。 当然 , 也有关于极左的问题 。这是我早就想写的一份东西 。 上次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 , 我已经说了一些 。 但是 , 它很快就被删除 。 我并不太满意那个采访 , 因为 , 它在发出之前 , 已经删了又删 , 采访人员尽了全力 , 但仍然难以原样照发 。 由此 , 我的表达 , 既不详细 , 也没尽兴 , 并且还有很多人没有看到 。很有意思的是 , 那篇采访 , 虽已删到极简状态 , 看到的人也不多 , 但到底给了我说清很多问题的机会 , 比如什么小产权别墅和六套房子之类 。 此后 , 质问这一问题的人明显减少 。 所以 , 我认为 , 对于这样一场针对我个人的污名化风暴 , 只有我自己来诚实面对 , 直接说明 , 理性表达 , 才是最好的沟通途径 。 毕竟 , 愿意让自己永远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人是少数 。尤其现在 , 那些攻击我的人以团伙方式 , 在网上“人肉”支持过我的一些朋友 , 对他们发起围剿 。 所以 , 我想 , 还是由我自己来面对吧 。其实最重要的、也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事 , 即:引发这一系列的事件的唯一原因 , 就是我在封城的日子里 , 作为受困于城中的九百万武汉人之一 , 写下了六十天的日记 。所有针对我的、或是针对他人的攻击 , 都因这本日记而起 。 所以 , 我清理了一下那些质疑内容 , 以尽可能的耐心 , 再次进行说明 。 也为自己的人生作一份备忘录 。一、关于日记武汉于元月23日封城 。元月25日即初一那天 ,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通过微信向我约稿 。 下面是我与程永新的对话记录:程永新:方方老师 , 全国都关注武汉的疫情 , 封城之后武汉人的生活状态 , 我们想组织几个作家 , 写个“封城记” , 就写写日常生活 , 面对疫情灾难的态度 , 不知方方老师有兴趣吗?我:我不能确定 。 我先记录着再说 。程永新:好好 , 过段日子再来扰叨 。 其实面对疫情的人生况味是有意味的 。我:是呀 , 今天还在说 , 有这样的经历 , 才能真正体会到人心惶惶 。当时的武汉 , 虽不像封城前后几天那样恐慌 , 但还是有不少坏消息流传 。 这天是大年初一 , 我几乎没有心情写作 。 所以 , 当时我并没给程永新一个确定答复 。 但是封城 , 毕竟史无前例 , 而我人在城中 , 也应该记录一下 。就这样 , 我上了微博 , 写下了第一篇 。 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微博能不能用 , 特意问了一声 , 能不能看见 。 在这一篇里 , 我明确地写了程永新约稿《封城记》一事 。因为不是写日记 , 也不是写文章 , 只是想将疫中所见所闻记录一下 , 所以我写得很随便 , 并且也没有打算天天记录 。 初二就没有记 , 初三则记了两篇 。 因为心里想着只是记录 , 以后再写文章 , 写时也没好好检查 , 经常出现错漏字 。 我自己还小小地自责了自己 , 也有读者教我怎样在微博上修改错漏字 。为什么后来被叫作日记呢?印象中是在我写到十来篇时 , 某个热心读者将我所有零散的记录汇集一起 , 取名为《方方日记》 , 又或是叫《封城日记》 。 我记不太清了 , 大概是这两个名字中的一个 。 而到了那个时候 , 我也差不多算是一日一记 , 于是就接受了“日记”这个说法 。重点是:1、它是《收获》杂志约稿 , 而不是所谓美国出版社“约稿”;2、它最初不是日记 , 而是为写《封城记》所做的记录 。 所以 , 它没有必要像日记一样“放在抽屉里” 。(未完待续)收起全文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