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茶#奉化裘村:深山野山茶开摘!


#野山茶#奉化裘村:深山野山茶开摘!
文章插图
(密林采茶)
昨天 , 天蒙蒙亮 , 奉化区裘村镇沈师傅一家人便起身赶往深山寻觅野山茶的踪迹 。 每年四月下旬 , 甲岙村白岩山南麓的野山茶树开始吐露新芽 , 迎来采收季 。
甲岙村白岩山野山茶是隐藏在奉化东南沿海深山中的“宝藏” , 吸日月之精华 , 至今仍保留着茶树最原始的状态 。 直到清明前 , 野山茶才冒出嫩芽 , 谷雨后方可采摘 , 比当地人工栽培的茶树要晚一个月 。
#野山茶#奉化裘村:深山野山茶开摘!
文章插图
(野山茶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
今年75岁的沈师傅从小长在甲岙的大山里 , 对这片区域特别熟悉 。 “野山茶树长在嶙峋怪石间 , 没有正经路 。 海拔400多米的上山腰龙潭坑附近最为集中 。 ”采茶路上 , 沈师傅用镰刀开路 , 手脚并用 , 爬坡越沟 , 上去一次就要花费2个多小时 。
野茶树树龄高达百年 , 有的两米多高 。 为了不伤及树干 , 采摘时沈师傅多是绕到树的上方 , 难度很大 。 一天下来 , 一家四口只采摘到了20斤鲜叶 。
#野山茶#奉化裘村:深山野山茶开摘!
文章插图
(村里 , 像老沈这样的采茶人已寥寥无几)
返家后 , 沈师傅连夜手工炒制野山茶 。 杀青、揉茶、炒茶 , 每一道工序一丝不苟 , 屋里渐渐充溢茶香 。 老沈说 , 炒茶手不离茶 , 茶不离锅 。 炒制到一定程度 , 空气中“白毫”飘扬 , 连眉毛都被沾成白的 , 被当地人称为“白眉大侠” 。 如此这般翻炒5个小时后 , 20斤鲜叶只得4斤干叶 。
#野山茶#奉化裘村:深山野山茶开摘!
文章插图
(每5斤鲜叶炒成一斤茶 , 极耗人工)
沈师傅说 , 白岩山海拔高 , 云雾多 , 昼夜温差大 , 因此野山茶的叶片更厚一些 , 茶叶所含的有益物质更为丰富 。 炒制后 , “白毫”极为丰富 , 泡出来的茶更柔滑 , 滋味高甜 , 香气高锐 , 耐泡度相对较高 。
#野山茶#奉化裘村:深山野山茶开摘!
文章插图
(揉茶)
甲岙村与茶的缘分可谓久矣 。 早在南宋宝庆年间 , 白岩山茶已属钦定名茶山区 , 其手工茶闻名遐迩 。 清光绪《奉化县志》记载:“茶 , 如雪窦山下之剑坑、跸驻之药师岙塘坞、六诏之吉竹塘、忠义乡(旧时裘村镇的称呼)之白岩山出者为佳 。 ”
#野山茶#奉化裘村:深山野山茶开摘!
文章插图
(农家大灶用来炒茶 , 炉火熊熊 , 茶香四溢)
甲岙村党总支书记沈小军告诉采访人员 , 几十年前 , 甲岙村村民几乎家家有土灶 , 户户会炒茶 。 现在 , 仅剩五六户人家采摘野山茶、炒制做茶 , 野山茶的产量一年就几十斤 。 茶农们只卖给预订的熟客 , 或送给朋友 , 价格也不定 。
“野山茶是裘村的独特资源 , 荒废了就可惜了 。 ”沈小军说 , 村里已在研究对策 , 将白岩山野山茶与乡村旅游“联姻” , 既让乡村旅游有产品支撑 , 野山茶也可得以延续推广 。
【#野山茶#奉化裘村:深山野山茶开摘!】编辑:竺甜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