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考”那些事

【##古代“艺考”那些事】北京联盟_原题是:古代“艺考”二三事
对于艺考学生来说 , 这个春天无疑打乱了原本的备考节奏 。各大艺术院校有的专业取消了现场校考初试 , 要求考生通过提交作品、视频面试等方式进行考核 , 复试改在高考之后进行;有的专业干脆取消了校考 , 以高考文化课成绩直接进行选拔 , 艺考生面对的挑战不可谓不大 。
在古代 , 各朝对于选拔艺术人才的标准都不尽相同 , “艺考政策”或随时局变化 , 或随君王的喜好浮沉 , 或随社会风俗影响而改变 。若统治者重视艺术 , 那么艺术教育会得到重视 , 人才选拔标准也更综合多样 , 乃至掀起全社会学习艺术的热潮 。
##古代“艺考”那些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早在周代 , 贵族教育体系就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才能 ,《周礼》中有言: “保氏掌谏王之恶 , 而养国子以道 ,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 , 二曰六乐 , 三曰五射 , 四曰五御 , 五曰六书 , 六曰九数 。”这就是“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教育 , 这套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方案在当时很受重视 。
西汉时 , 音乐艺术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 , 以抗击匈奴闻名的汉武帝是一位颇具音乐才情的帝王 。他设立“乐府”, 乐府主要负责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董仲舒向汉武帝阐释“正四方”之俗对于“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的重要性 , 他认为音乐是“正俗”最好的方式 。因此汉武帝选拔了许多乐府官员去各地搜集民歌连同歌词 , 并任命音乐家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 举用司马相如等数十人 。这些专门的乐府官员将采集来的民歌加工配乐 , 创作并填写歌词、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 , 再进行演唱、演奏 。有几十位文学家配合歌词的写作 , 另有约八百余位普通工作人员 , 他们大多是各地的民间艺人 。
汉代另一位热爱文艺的君主是汉灵帝 , 他好词赋 , 对建筑艺术也颇有研究 , 甚至在宫殿里设计出一整套上下水系统在民间推广 , 希冀让“百姓都喝得上自来水”。到了光和元年(公元178年), 宦官们凭着汉灵帝喜好文学艺术 , 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这所学校打破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 , 转以教授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 , 在“独尊儒术”时代引起巨大轰动 。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 “初 , 帝好学 , 自造《皇羲篇》五十章 , 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 。本颇以经学相招 , 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 , 皆加引召 , 遂至数十人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 , 多引无行趣势之徒 , 并待制鸿都门下 , 憙陈方俗闾里小事 , 帝甚悦之 , 待以不次之位 。”可见 , 鸿都门学的学生出身普遍不高 , 都是“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的平民 , 他们经由州、郡、三公荐举后考试 , 合格后方可入学 。入学后 , 这些学生凭借文艺辞赋之长而备受灵帝的宠信 , 同时学习经史、艺事和习字 , 因为当时的风气是“史书而仕宦”, 不仅推动了学习书法的热潮 , 也为隋唐书学和宋代画学开创先例 。此外 , 鸿都门学的学生还享有俸禄 , 相当于正式吏员 , 很多人毕业后或出任地方最高长官 , 或在朝廷中枢部门任职 , 还有封侯赐爵 , 出路都不错 。比如善写“八分书”考入鸿都门学的梁鹄 , 就曾被任命为选部尚书、凉州刺史 。就此 , 鸿都门学一度繁荣 , 学生人数竟至千人 。
##古代“艺考”那些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古代 , 艺术家被“伯乐”皇帝发现 , 是一种幸运 。“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就是被唐太宗一手提拔的 。唐太宗给予其“五绝”之臣的评价 , 即“德行端正、忠心正直、学问渊博、文章隽美、书法出众”。空闲时 , 唐太宗也练书法 , 并拜虞世南为师 , 经常临摹学习其作品 。但对于虞世南这个个案来说 , 与其说是唐太宗赏识 , 不如说是和唐代“以德治国”的风气和“唯贤是举”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关 。唐代科举打破门阀士族限制 , 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 。考生答卷以挥洒个性为佳 , 答策问需合乎法律国情 , 还要文采兼备 。那些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考生多洋洋洒洒如大鹏展翅 , 应试教育者便如鲠在喉 。待进士及第后 , 吏部还要对考生进行“身言书判”的进一步考察 , 即外貌、谈吐、书法、判文 。写判文要有文采还要言情并茂 , 字迹更要工整忌潦草 , 更像在考察考生的综合“才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