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卜键:皇太极所得“传国玉玺”考绎( 三 )


明朝统治仍在 , 明朝宝玺怎么会到了察哈尔王室?看似不可能 , 其实也有一些途径 。 皇帝亲征或出巡 , 例以国宝随行 , 以示隆重 , 以便钤用 。 而土木之变 , 连明英宗都成了蒙古瓦剌部的俘虏 , 诸宝中有些也难免流入大漠 , 辗转传接 , 最后到了一度强盛的林丹汗手中 。 山羊的传说果有几分实情 , 埋宝者或也是跟随英宗 , 被裹挟着在蒙古草原跑来跑去、跑了几乎一年的人 。 另外 , 明正德、嘉靖间宫中两次大火 , 说是御宝尽毁 , 或有太监乘乱下手 , 盗出个别御宝卖钱 。 明季宫禁虽严 , 漏洞也多多 , 玺印之丢失绝非一例 。 从宫中流出 , 当也有多种渠道 。
象征皇权的宝玺 , 历来都有着明确的使用或不使用规定 。 皇玺系列中较晚出现的“制诰之宝” , 用途主要为“一品至五品诰命” , 与传国宝、受命宝诚不可相比 , 较之乘舆六玺的地位也差很多 。 然不管怎样说 , 它的确是一块出自皇宫的宝玺 。 皇太极和臣僚以此作为天命攸归的吉兆 , 大肆宣扬 , 积极筹备更新国号和改元 。 八个月后 , 皇太极更定国号为“大清” , 改元“崇德” , 新年号也隐隐见出“传国玉玺”的影子 。 崇德元年(1636)七月 , 清太宗册封庄妃 , 即钤用此宝 。
越一百年有余 , 乾隆帝作《交泰殿宝谱序》 , 详细梳理此前清朝御宝的演进 , 保留了皇太极所用四宝 , 即“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上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及满文篆书“皇帝之宝” 。 而对其视为重宝的“制诰之宝” , 却说“初不藉以为受命之符” , 为之遮掩 。 通晓儒家典制的乾隆帝 , 大约也见出这一符瑞事件中的夸饰与荒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