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酥脆在口甜在心 , 它如指头大小 , 浑身裹覆豆末 , 没错 , 它就是通海豆末糖 , 陪伴着我们长大的食物之一 。 如今 , 即便新兴食品层出不穷 , 可传统的手工食品依旧能牵引出人们的情怀 , 一口咬下 , 仿佛想起那个年代的往事 。 豆末糖是藏着记忆的食物 , 也是传统制法永恒的坚守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豆末糖的前世今生
通海县豆末糖糕点厂厂长许传震是“糖三代” , 他向我们介绍了该厂的历史 。 始建于1956年的通海县豆沫糖糕点厂车间原址是秀山街道太和街50号 , 1970年通海大地震后 , 生产车间就从原址搬到了这里 。 几幢红黄颜色的房屋是七十年代时使用的车间 , 如今已经不再使用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据1992年编纂的《通海县志》记载 , 民国初年 , 通海、河西两县做豆末糖的有5家 , 产品多在县内销售 , 也有人用铁皮盒包装带往昆明、贵州、上海、香港馈赠亲友 。 民国后期 , 已发展到10多家 , 产品行销省内外 。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 , 51户私营工商户签字盖章 , 成立了公私合营糖果糕点厂(后改为豆末糖糕点厂) , 按传统工艺扩大豆末糖生产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图片由许传震提供
关于豆末糖 , 通海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 。 相传 , 蒙古为实施成吉思汗遗愿:灭大理国 , 对南宋进行南北夹击 , 进而灭南宋 。 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军兵分三路入云南 , 1254年大理国灭亡 。 在蒙古征战大理国的过程中 , 蒙古铁骑不能携带更多的食物 , 只好将青稞、大豆捣成面和潮湿的红糖放在干粮袋内 , 颠簸中 , 炒面将红糖一层一层裹起来形成块状 , 成为豆末糖的雏形 。 后来 , 人们不断加工改进 , 便有了现在的“豆末糖” 。
纯手工匠心制作
走进通海县豆末糖糕点厂 , 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 。 熬麦芽糖、冷却、扯糖、包豆沫、拉条、切块、包装 , 每一道工序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熬煮麦芽糖 , 温度是关键 。 热量的散发尤其重要 , 在一盒豆沫糖的制作过程中 , 麦芽糖的温度一直在变化 。 “万事开头难” , 起始的温度决定成品品质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麦芽糖静置冷却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将麦芽糖放入石槽中进行初道裹覆 , 此时温度仍在变化中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扯糖后 , 用准备好的豆末粉进行最后的裹覆 。 此时的糖体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变化和多次的拉扯已经具备弹性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至关重要的拉条环节 , 凭借的是师傅们数十年积累的肌肉记忆 。 均匀的长短和粗细 , 以及表面的光滑程度 , 都是师傅们至臻的追求 。

『玉溪新闻网』通海豆末糖的甜蜜记忆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